眉棱骨痛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眉棱骨痛,又名眉框痛、眼眶骨痛,是指眼眶上缘额骨作痛。 《丹溪心法》:“眉眶痛,属风热与痰。作风痰治,类痛风”。 《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论述其病因:“眉棱骨痛,风痰湿火,俱有病也。” 治宜视病因不同,予以散风、清热、化痰、燥湿等法。 目录 一、肝虚,眉棱骨痛 二、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三、风寒痰湿,眉棱骨痛 四、风毒上攻头目,痛彻眉骨 五、因风所致头痛、眉骨痛 六、痰厥,眉棱骨痛不可忍者 七、血虚阴虚,眼目昏花,眉骨痛不可忍 八、外症兼火,额角板骨及眉棱骨痛 九、眉棱骨痛 一、肝虚,眉棱骨痛 1.二地黄丸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六。 主治:肝虚,眉眶疼,羞明畏日。 组成:生地,熟地,玄参,石斛。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2.生地黄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主治:肝虚,眉棱骨痛。 组成:生地,黄甘菊,防风,枳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茯神。 3.生熟地黄丸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主治: 1.《证治要诀类方》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眼眶骨痛。 2.《证治准绳·类方》卷七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肝虚目暗,膜入水轮,眼见黑花如豆,累累数十;或见如飞虫,诸治不愈,或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内外障眼。 组成:生地,熟地各五两,甘菊花三两,杏仁二两,石斛,枳壳(麸炒)各一两半,羌活,防风,牛膝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盐汤下。 《审视瑶函》:每服三十丸,以黑豆三升,炒令烟尽为度,淬好酒六升,每用半盏,食前送下;或蒺藜汤亦可。 4.生熟地黄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六。 主治:肝虚,眼眶痛,见火更痛甚者。 组成:生地,熟地各一钱半,甘菊,枳壳各一钱,杏仁(去皮)八分,淮牛膝二钱,石斛二钱,黑豆(炒)二十粒。 用法:水煎服;或加分量,炼蜜为丸,用黑豆炒,淬酒,送丸三钱。 二、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1.芷芩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别名: 芩芷散《明医指掌》卷六、 黄芩白芷汤《医部全录》卷一六五引《种杏仙方》。 主治:风热挟痰,眉眶疼痛,目不能视物者。 组成:白芷,酒黄芩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临卧茶清调下。 2.清热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五。 功用: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眉棱骨痛。 组成:防风五钱,羌活六钱,黄芩三钱,甘草七分。 用法:上锉。用水煎熟,食后温服。 3.防风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主治:风热上攻,眼眉骨连头疼痛。 组成:防风(去叉)三分,甘菊花,羌活(去芦头),藁本(去苗土)各一两,石膏二两,旋覆花,蔓荆实,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一枣大(切),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4.祛风清上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别名:祛风清上汤(《疡医大全》卷十)。 主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组成:酒黄芩二钱,白芷一钱,羌活,防风,柴胡梢各一钱,川芎一钱二分,荆芥八分,甘草五分。 用法: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5.黄耆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主治:风热所攻,眉骨及眼睛鼻颊偏疼,眼生赤脉及翳晕。 组成:黄耆(锉),甘草(炙微赤,锉),旋覆花,甘菊花,川大黄(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二两,荠苨三两,石膏三两,羚羊角屑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加减辛夷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 主治:风热上窒,鼻流浊涕,或腥臭头昏,眉棱骨痛。 组成:茶调散加辛夷仁,藁本,苍耳子,木通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淡茶清调下。 7.驱风上清散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主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组成:酒黄芩二钱,白芷一钱半,羌活,防风,柴胡梢各一钱,川芎一钱二分,荆芥八分,甘草五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8.羚羊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主治:肝壅风热,眼眉骨连头疼痛,心神烦躁,大小便难。 组成:羚羊角屑三分,柴胡一两(去苗),赤芍药三分,黄芩三分,石膏二两,芎藭三分,川芒消三分,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9.羌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主治:肝风热眼,眉骨连头疼痛,胸膈烦满,不欲食。 组成:羌活一两,防风三分(去芦头),甘菊花一两,藁本三分,旋覆花半两,蔓荆子半两,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10.二乌散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 主治: 1.《古今医统大全》:眉棱骨痛,兼有风病。 2.《明医指掌》:风热二气,攻于太阳等经,头脑作痛。 11.消风化痰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六。 主治:风热夹痰,眼眶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 12.羌乌散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主治:风热与痰致眉眶痛。 三、风寒痰湿,眉棱骨痛 1.防风羌活汤 来源:《眼科全书》卷六。 主治: 1.《眼科全书》:风寒痰湿,眉棱骨痛。 2.《眼科阐微》:痰胜入于经络,壅塞通明孔窍,清气不得上升,渐生云翳。 组成:防风,羌活,细辛,黄芩(酒洗),白芷,南星,半夏,白术,藁本,甘草各等分。 《审视瑶函》有川芎,无白芷、藁本。 用法:上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温服。 2.黄芩羌活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六。 主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 组成:防风,羌活各一钱半,黄芩,甘草各一钱二分。 用法:水煎服。 四、风毒上攻头目,痛彻眉骨 1.香甲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 主治:风毒上攻头目,痛彻眉骨,眼渐昏暗。 组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甘草(炙)二两,芎藭四两,甘菊花半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调下,不拘时候。 2.菊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主治:眼风毒攻眉骨及目睛,疼痛如欲破,修涩泪出,目不能开。 组成:甘菊花,羌活,蔓荆子,半夏(汤浸七遍,去滑),芎藭各一两,枳壳一两半(麸炒黄,去瓤),石膏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羚羊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别名:羚羊角散(《普济方》卷八十四)。 主治:风毒所攻,头目俱痛,及眉骨额角疼。 组成:羚羊角屑,防风(去叉),地骨皮,麦门冬(去心,焙),茯神(去木)各一两,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蕤仁(汤浸,去皮),芒消各半两,甘草(炙)三分,升麻三分,石膏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五、因风所致头痛、眉骨痛 1.芎辛导痰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二十四。 主治: 1.《奇效良方》:痰厥头痛。 2.《杂病源流犀烛》:由风痰而致眉棱骨痛,连于目不可开,昼静夜剧者。 组成:川芎,细辛,南星,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半,半夏二钱,枳实(麸炒),甘草各一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加生姜七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2.石膏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六。 主治:风壅头痛,眉骨疼。 组成:石膏(研),芎藭,旋覆花各一两,白附子(炮),细辛(去苗叶),甘草(炙)各一分。 《普济方》有防风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半钱匕,腊茶调下,不拘时候。 3.白附子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风搏阳络,胸膈涎盛,眉痛头旋。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天南星(炮),寒水石(煅),细辛(去叶土),白茯苓(去皮),白僵蚕(炒,去丝嘴),肉桂(去粗皮),白附子(炮),川芎各三分,香白芷一分,麝香一分(别研)。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温热水送下。 4.上清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主治:因风所致头痛、眉骨痛、眼痛。 组成:川芎,郁金,芍药,荆芥穗,薄荷叶,芒消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脑子半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一字,搐鼻内。 六、痰厥,眉棱骨痛不可忍者 1.水玉汤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痰厥,眉棱骨痛不可忍者。 组成:半夏不拘多少(汤洗七次,切作片子)。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2.玉液汤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引《济生方》。 主治:七情伤感,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组成:半夏(洗净,汤泡七次,切作片子)。 用法:每服四钱,水二盏,加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入沉香水一呷温服,不拘时候。 七、血虚阴虚,眼目昏花,眉骨痛不可忍 1.生熟地黄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别名: 熟地黄丸(《明医指掌》卷六)、 地黄丸(《疡医大全》卷十一)。 主治: 1.《丹溪心法》:眉骨痛不可忍。 2.《丹溪心法附余》:血虚阴虚,眼目昏花。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金钗石斛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丹溪心法附余》: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 2.芎归补血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二。 主治: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痠疼者。 组成:生地黄,天门冬各四分,川芎,牛膝,白芍药,炙甘草,白术,防风各五分,熟地黄,当归身各六分。 用法:上锉。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加减: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水煎服。 方论:上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黄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通补血也;甘草、白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黄补肾,天门冬治血热,血亡必生风燥,故以为使。 八、外症兼火,额角板骨及眉棱骨痛 1.加味柴胡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主治:外症兼火,额角板骨及眉棱骨痛。 组成:柴胡,酒芩,荆芥穗,制半夏,甘草,川芎,香白芷,苏薄荷五片,防风,前胡各等分。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九、眉棱骨痛 1.香附散 来源:《眼科阐微》卷三。 主治:目珠、眉棱骨及头半边痛。 组成:夏枯草三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清调下。服下则疼减半,五服全止。 2.地龙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主治:眼眉骨及头脑俱痛。 组成:地龙三钱(去土),谷精草二钱,乳香(锉)一钱。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半钱,于烧香饼子上取烟,用纸筒子罩熏鼻中,偏痛随左右用之。 3.芎菊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主治:眉骨、太阳穴、头面俱痛,眼见黑花,目渐昏暗。 组成:芎藭二两,菊花一两,白芷二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石膏(水飞)半两,防风(去叉)二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食后茶调下。 4.一字轻金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引候佥方。 主治:偏正头风痛,夹脑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迸出,或生翳膜,视物不明。 组成:藿香叶,荆芥穗,旋覆花,香白芷,石膏末(细研,水飞),防风各半两,川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二钱半,天南星二钱半,川芎半两,草乌头一钱半。 用法:上药各修事,挂日中晒干,同捣为细末。每服只一字,食后淡茶调下。 5.二陈白丸 来源:《普济方》卷八十五引《仁存方》。 主治:眉心眉棱骨疼;及臂痛,或麻木,或战掉。 组成:二陈汤,青州白丸子。 用法:服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 6.犀角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主治:眼眉骨遍痛及头疼,心躁,小便赤黄,四肢烦热,不得睡卧。 组成:犀角屑半两,羚羊角屑半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焙),黄耆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玄参一两,牛黄一分(细研),天竹黄半两(细研),郁金半两,川芒消一两(去苗),柴胡一两。 用法:上为末,入牛黄、天竹黄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甘豆汤送下。 7.芎藭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主治:目痛,上连头脑。 组成:芎藭,羌活(去芦头),蔓荆实,甘菊花,黄芩(去黑心),防风(去叉)各一两,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半两,石膏二两。 《普济方》有旋覆花。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jj/14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业科普这么多奇葩植物名称,你知道几个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故事独活篇春风化雨牙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