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905/4465350.html

国医专家石仰山,中医有名骨伤门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氏伤科对突矬药的应用,堪称是自出机杼,而且构成了自身的特征突矬药,好比其所制做的“三色敷药”,就是此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往常,石老离别,但他所留住的那些医学学识倒是价值千金,在悲痛纪念石老的同时,也指望通盘中医人联袂共筑中医梦,为中医药的进展供献浅薄之力。当日,咱们且一同来看看石氏伤科的那些特征突矬药!

在外治药应用上,石氏别出机杼,制定了多种突矬制剂,在临床上获患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此中部份药物因多种因为,无奈接续临盆应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做叙述,以供参考。

一、三色敷药

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g),紫荆皮(炒黑)八两(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黄荆子。紫荆皮苦平,长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本草述》云其“活血、解毒,成效并奏”;黄荆子味苦性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静痛,《本草拣到》称“杖疮起疔甲,(黄荆子)焙干为末,搽之即开,不必刀刮”,讲明其祛瘀腐、生新肤之力特别强。此二味实用为君,余则皆为活血化瘀或祛风通络药物,互为协助以增药效。饴糖甘温潮湿,可缓急止痛兼护肤。马钱子一味为上世纪40岁月后期增入的,更添止痛之力。

三色敷药做为诊疗损伤的殊效药物,其特征是药性偏温,不同于普遍敷药偏于凉性。资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以是既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间,也可诊疗陈伤及寒湿痹痛。损伤早期积瘀易于化热,方中紫荆皮、天花粉、连翘能凉血解毒,且紫荆皮能治痈肿,当可抗御瘀血化热成毒。损伤后期浩气虚损未复,易受风寒湿影响,故方中有羌活、独活、威灵仙、片姜黄、五加皮等祛风湿、补肝肾药物以扶正祛邪,不使遗留后患。

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可突矬胶布或绷带稳定,隔三到五日调换。需求时可在桑皮纸上部分或全数加其余药膏或掺药,如三黄膏、红玉膏、黑虎丹、接骨丹等。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伤筋骨折之青紫肿胀,痛苦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二、红玉膏

铅丹15g,熟石膏90g(一方用氧化锌亦可)。

本方是筱山老师和幼山老师于上世纪40岁月初所定立的突矬方。方中铅丹突矬能解毒生肌;熟石膏生肌敛疮,凡痈疽疮疡久不收口或汤火烫伤皆常应用,亦可用于止血。张锡纯云:“《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突矬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一方不必熟石膏而用氧化锌,亦有约束除湿、护创长肤的效用,中西两味,效用大要雷同。

拌和筛细,将白凡士林g炖烊,调停成软膏。

可突矬于患处,若损伤兼有皮肤毁坏或湿疹者,可将红玉膏盖于三色敷药的全数或部分后敷贴患处。

护肤生肌,解毒利湿。

金刃所伤、皮肤破溃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三、三黄膏

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铅丹30g,熟石膏15g(氧化锌亦可)。

石氏有三黄散,即大黄、黄芩、黄柏三味,研细为末,用蜜或菊花水调敷患处,专用于消热毒、退红肿,治痈疽初起,焮红发烧做痛。方中大黄泻热毒,破积滞,又能行瘀血;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梅师集验方》纪录,黄芩杵末水调,敷治火丹;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近代实用黄柏磨粉调如泥状涂贴,治打仆挫筋的阅历纪录。三黄实用,清热解毒,祛瘀破积,相获利彰。方中铅丹和熟石膏就是红玉膏,有护肤生肌、解毒利湿的成果,与三黄实用,效用更为通盘。

上药共碾末,拌和筛细,将黄凡士林g炖烊,调停成软膏。

可突矬于患处,或盖于三色敷药上部分或全数后敷贴患处。

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

损伤今后肌肤瘀肿青紫,炽热做痛;亦可用于其余因为而至红肿热痛之症。

四、碧玉膏

青黛60g,滑石30g,大黄60g,黄柏60g,熟石膏g。

方中青黛清热、凉血、解毒,又善治湿疹,解诸药毒,是为君药。与三黄膏比拟,用青黛更换了黄芩、铅丹,使本方更长于清泄湿热,故而更实用于损伤初起,瘀血化热,湿热蕴遏,伤处红肿而皮肤起疹起疱,痛痒难忍者。

上药拌和碾细末,凡士林g炖烊,将药粉筛细和入,调成软膏。

可突矬于患处。

清泄湿热,解毒消肿。

湿热内蕴,肌肤红肿,以及湿疹做痒等。

五、黑虎丹

炉甘石30g,五倍子(连壳内虫)15g,炙山甲15g,乳香15g,没药15g,轻粉15g,儿茶15g,冰片75g,雄黄40g,全蝎20只,麝香75g,炙花蜘蛛40只,炙大蜈蚣20只。

黑虎丹原系外科用药,石氏用方手本上亦载“治统统知名肿毒,痈疽发背。用膏药贴上便可消失”。方中炉甘石罕用于眼疾和皮肤湿疮,有清热利湿的成果,经三黄汤制煅9次,再用童便水飞7次后,更为强了清热活血的效用。五倍子、全蝎、蜈蚣、蜘蛛皆为虫类药,善搜剔经络之邪,能清热化痰解毒。五倍子突矬能“消肿毒”,《普济方》以此一味为末突矬,称“独珍膏”,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全蝎“开风痰”,通络解毒;蜈蚣攻毒散结,善治癥瘕瘤积;蜘蛛消肿解毒,向来罕用除外治恶疮(《仁斋直指方》)、疔毒(《泉州本草》)、瘰疬(《圣惠方》)等。雄黄、儿茶亦善祛痰解毒,乳香、没药、穿山甲则行瘀散结止痛。乳香、没药辛香走窜,为疮疡痈疽及跌扑损伤的要药,外科、伤科以其为主药治疮疡或损伤做痛,如《外科表现》乳香定痛散专治疮疡痛苦不成忍。穿山甲则如张锡纯所说“其走窜之性无所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皆能开之”。麝香、冰片更是通诸窍,走十二经络,引药入达病所,并能活血散结止痛,亦为内伤科要药。诸药投合,既能行瘀止痛,又能化痰散结,还伴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研磨成黑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劲。

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应用。

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

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痛苦,骨节粘着,运动受限,以及知名肿毒健壮痛苦者。

六、桂麝丹

麝香15g,肉桂30g,公丁香15g。

本方三味药均为辛温之品。麝香开窍通络、散瘀,《本草经疏》称为“通关利窍之上药……兼入膏药敷药,皆取其通窍、开经络、透肌骨之功耳”,故为主药。肉桂除积冷、通血脉,又合丁香走窍散结佐之。诸药投合,则辛温散寒之力更著,可直达病所,通血脉,散积寒,止痹痛。

本方若去麝香,易以公丁香、肉桂等量,则为丁桂散,用治肠胃受寒、腹痛泻肚。伤科亦有丁桂散,系突矬药,各家处方不一,石氏之丁桂散为公丁香、母丁香、安桂、荜茇四味,亦有温经活血之功,效劳则逊于有麝香能透达关窍的桂麝丹。

研磨成红褐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劲。

可掺于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损伤日久之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七、接骨丹

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生南星24g,乳香18g,没药18g,血竭12g,骨碎补30g,煅天然铜40g,雄黄12g,麝香15g,冰片3g。

方中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天然铜及雄黄以活血化瘀为主,又能续筋接骨、消肿止痛。张锡纯云“(乳香、没药)两药实用为宣通脏腑,贯通经络之要药”,突矬能消肿止痛;血竭散瘀止痛,突矬亦有优秀的功效;骨碎补别名猴姜,出自《本草提纲拣到》,因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煅天然铜为续骨要药,近代研讨已阐明其内服有增进骨折愈合的效用;雄黄可通气血、解瘀毒,《本草经疏》称其主“筋骨隔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畅气血”。生川乌、草乌部分突矬亦有麻醉止痛的效用。南星能消肿散结,《本草拣到》谓能“主金疮伤折瘀血”。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通窍机、活血脉,且利于其余药物药性透入,李杲以为冰片有“入骨治骨痛”的成果,因而方中冰片用量重于麝香,赶上本方用于接骨的思维。纵观本方,在活血散瘀的根基上注意于接骨续筋,以是主治通盘损伤瘀肿痛苦,而尤实用于骨折。

研磨成褐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劲。

可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药于膏药上。

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

损伤瘀肿痛苦等症,尤实用于骨折。

八、伤筋药水

生草乌g,生川乌g,羌活g,独活g,姜黄12g,山柰60g,生大黄g,生白芷60g,樟脑90g,苏木90g,乳香60g,没药60g,红花60g,生南星60g,威灵仙g,白酒0g,米醋2g。

方中以生川乌、生草乌为君药。草乌性味辛热,《普济方》曰其能“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长沙药解》曰其“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赶快,开明关腠,摈除寒湿之力甚捷”。张寿颐曰:“用乌头者,取其宣泄之余气,善入经络,里能疏通痼阴互寒,确是仙丹。”方中辅以樟脑、白芷等辛温馨香走窜之品,以温筋脉、行气血、透达关节;佐以羌活、独活、生南星、威灵仙、山柰等祛风胜湿、解痉止痛之药,以除筋骨酸痛之疾;更用红花、姜黄、乳香、没药、苏木、生大黄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以解肢节拘急麻木之患。全方紧扣病机,具备温筋脉、祛风寒、行气血、透关节之功,进而抵达公例不痛的诊疗宗旨。

上药在酒、醋中浸泡7天,严谨盖闭,装入瓶中备用。

可热敷或熏洗患处后,用棉花蘸本品轻擦,逐日3~5次;亦可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温柔,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

行气活血,祛风散寒。

伤后或感觉风寒而至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九、金枪膏

金银花g,生大黄60g,紫花地丁60g,当归身60g,马钱子60g,黄柏60g,紫草60g,生甘草3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黄连60g,儿茶60g,龙骨60g,象皮g。

方中金银花、生大黄、紫花地丁、黄柏、紫草、黄连、马钱子凉血解毒消肿,当归、甘草合谋生新,象皮、龙骨、儿茶止血生肌,血竭、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全方共奏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活血定痛之效。

前8味药先用麻油2g浸5天,煎熬至滴水成珠。加黄地蜡各g消溶,用丝绵滤清黄地蜡,再入后7味药,共碾极细末,拌入前药,即成软膏。

可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

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破皮断骨之伤。

十、阳和痰核膏

生麻黄g,生半夏g,生南星g,白芥子g,白僵蚕g,大戟g,甘遂,新鲜五代头草2g,藤黄90g,火硝30g。

方中各药多为逐痰利水、消肿散结之峻利药,今用除外治则无内服伤正之虑。君药新鲜五代头草即鲜泽漆,长于行水消痰,比年用治瘰疬有优秀疗效。南星、僵蚕化痰消肿散结,半夏突矬可治痈疽发背、鸡眼等,藤黄消肿解毒,火硝破坚散肿,麻黄温运利湿,再配以甘遂、大戟两味峻下逐水药。全方共奏软坚散结、消肿定痛之功。

先将新鲜五代头草浸入麻油7g内1天,将药草熬枯,绞汁去渣。后入前7味药于油锅中,再熬枯去渣滤清,从头再熬到滴水成珠。再插手藤黄、火硝,将油筛清,今后插手铅丹0g,慢慢搅和,便可收膏。在铁锅内待冷凝集,来日诰日用火温热锅底,便可掏出药肉。

可先将膏药烘热,使之稍烊,加之一些掺药(寻常加黑虎丹),贴患处应用。

消癥破瘀,化痰除肿。

瘀血或痰浊凝结构成的肿胀结块,肢体损伤后远端的肿胀,痰湿流注等统统痰核之病证。

十一、损伤风湿膏

生草乌g,生川乌g,生南星g,生半夏g,生大黄g,全当归g,黄荆子g,紫荆皮g,生地g,苏木g,桃仁g,桑枝g,桂枝60g,白僵蚕60g,青皮60g,地龙60g,羌活60g,独活60g,川芎60g,白芷60g,川断60g,生栀子60g,地鳖虫60g,骨碎补60g,砭骨草60g,赤石脂60g,穿山甲60g,红花60g,丹皮60g,落得打60g,白芥子60g,木瓜60g,苍术60g,乳香60g,没药60g,马钱子60g,甘松60g,山柰60g,细辛30g,生麻黄30g,木香30g。

本膏药大略注意于温运,既能理伤,又兼治风湿,因而石筱山老师定其名为“损伤风湿膏”。方中除了活血化瘀及祛风散寒的药物外,插手了软坚、化痰、散结的白芥子、半夏、南星、穿山甲、僵蚕等以助活血温运之功,进而能更好地消除损伤今后或风寒留着而至的肌筋粘连,乃至部分成块成索等症。其它,本方又集乳香、没药、山柰、甘松、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等或活血止痛,或理气止痛,或散寒止痛的止痛药于一体。故全方既能针对病机,又能较好地改进病症。

上药共41味,切片或打坏,每料用麻油7g(菜油亦可),将药浸入油内,文火煎熬至色枯,将药渣滤清。再熬至油老,滴水成珠,而后插手铅丹0g(慢慢筛入锅内,边筛边搅),膏成在锅内候冷,凝集成块。至来日诰日用火温热锅底,便可掏出,收贮摊用。

可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

活血消肿,散风祛湿。

陈伤劳损或风湿疾病。

十二、铁扇散

龙骨15g,石灰9g,血竭6g,白芸香9g,炉甘石9g,赤石脂9g,象皮15g,乳香9g,没药9g,煅白螺蛳壳9g。

方中象皮止血敛疮,治内伤出血及统统创伤或溃疡久不收口;石灰止血,又能定痛敛疮;赤石脂止血又能生肌;炉甘石、龙骨、煅白螺蛳壳则均善敛疮,《玉揪药解》云炉甘石“最能收湿敛疮”,龙骨则性黏涩而善止血,煅白螺蛳壳尚能止痛散结;乳香、没药、血竭及白芸香活血定痛,血竭还能止血生肌,白芸香又有凉血解毒之成果。故本方不失为一张理法谨严、配伍公道的诊疗金疮出血及疮面不收的突矬方药。

研磨成细末。

可散布在创口面上,多与金枪膏或红玉膏实用。

止血敛疮,活血定痛。

金疮出血或创面不收。

十三、风湿热敷药

肉桂6g,公丁香6g,降香6g,白芷6g,荜茇6g,马钱子6g,樟脑6g,冰片6g。

方中肉桂为君药,其性辛热、味甘,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燥,散沉寒,通血脉;同时配以公丁香、白芷等辛温之药,以走窜散结,温通经脉;佐以降香活血行气,马钱子消肿止痛,以助通利之用;更用樟脑、冰片透达经脉。并以活性炭、金属粉、硅石、氧化钠等增加剂自行发烧以助药物透达之力。全方共奏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抵达诊疗损伤后期及风寒湿痹等病征的宗旨。

将上述药物与活性炭、硅石、氧化钠等增加剂打坏,拌匀后倒入半透的药物封包内,封口,突矬不透之塑料膜密封,防备药物蒸发后生效,使历时拆开塑料膜。

可外敷于患处,也可遵医嘱敷于响应穴位,搓松或颤动药袋便可构成热量温经散寒。

温经通络,祛风静痛。

风寒湿痹及种种损伤后期而至的酸痛、肿胀、运动不利等症。

十四、石氏熏洗方

生川乌9g,生草乌9g,生南星9g,生半夏9g,红花9g,桂枝9g,细辛6g,山柰9g,松节9g,紫草9g,桑枝9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接骨木15g。

方中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细辛、桂枝、山柰等为辛温之品,取其辛能走窜散结,温能通畅气血之功,进而缓和筋脉拘挛,起到改进部分结构气血轮回之效;同时应用红花、海桐皮、威灵仙、紫草等活血散瘀、祛风除湿之药,以疗陈伤劳损风湿之患,解筋骨关节酸疼之苦;更用桑枝、接骨木等延筋骨、透头绪,以疏通关节,逼邪出门,以求抵达复原成效之效。全方中心赶上“通”字,以通为治,共奏温经通络、活血舒筋之效。

取上药,加水mL,煮沸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左右,将药汁倒入盆中待用。

将患肢置于药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口,使患肢遭到药液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揭去浴巾,患肢加入药液中泡浴。天天熏洗两次,屡屡半小时左右。

活血舒筋,温经通络。

陈伤劳损,筋骨辛酸痛苦,或骨折后期关节粘连,运动不利等症。

十五、朱砂膏

樟脑90g,乳香(去油)60g,没药(去油)60g,松香(锅内消融,揉白取用)g,蓖麻子(去壳去油)g,麝香75g,冰片60g,银珠60g,茄窠虫(用高粱浸,要浸至虫烂)9条。

松香能吸附毒浊脓腐;蓖麻子能“拔病气出门”(《本草提纲》);樟脑、冰片辛凉,清气泻热消肿;银珠泻火镇痛;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麝香性走窜,无孔不入,可通络搜邪开窍;茄窠虫解鸩杀虫。全方有多种毒性药物,以毒攻毒,去腐生肌,石氏胆略,看来一斑。

上药各为细末,混杂匀称后安放于大口钵内,再将钵放于锅内,隔水炖透(约半小时)。若遇炎天,太薄可加松香末,随加随搅挚友摊为度。

将膏药摊于薄纸上贴于患处。

活血通滞,消肿拔毒。

疮毒疖肿及知名肿毒。

十六、红粉散

铅丹15g,铅粉15g,轻粉9g,穿山甲9g。

铅丹突矬解毒生肌;轻粉攻毒敛疮;穿山甲攻坚破结,使邪毒无所遁形。

上药各为细末,备用。

本方多用于耳病,将药粉吹入便可。

解鸩杀虫,祛痰利湿。

耳中出脓,或肚脐渗湿。

十七、青黛散

炮月石30g,萝卜霜15g,青黛15g,人中白3g,青果炭15g。

月石别名硼砂,性寒凉,咸寒可消肿;青黛入肝经,泻实火;萝卜霜降气凉咽;青果炭利咽豁痰;人中白从阴引阳,降虚火归原。全方多为肝胆经药,故善治单侧或两侧乳蛾。

各为细末,和匀收贮。

吹喉或咸橄榄切片蘸药后含口中。

清热降火,解毒利咽。

咽喉肿痛,单两侧乳蛾。

十八、金锁玉匙散

黄连6g,黄柏6g,生甘草6g,薄荷头7个,人中白2g,西瓜霜21g,炮月石21,梅片6g,青鱼胆2个,儿茶6g,雄黄6g。

喉痹多因风热郁结于咽喉,致使肿胀痛苦,发声不利。咽部为人身之关口,心肝脾肺肾诸经皆过。故本方用黄连、黄柏清心肾君相二火;青鱼胆清胆火,兼滋肾阴;生甘草泄脾经伏火;人中白从阳引阴,引火归原;薄荷头辛凉祛风利咽;西瓜霜、炮月石等消肿止痛;梅片利咽开音。全方共奏清热滋阴、消肿利咽之效。

各为细末,和匀收贮。

吹喉。

清热泻火,散风消肿。

喉风喉痹,咽饮不利。

本文选自《石氏伤科突矬药精粹》(华夏中医药出书社出书,石仰山,邱德华主编),最后评释权归原做家通盘。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cd/1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