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54.html
湿是重浊有质之邪,如果从外感而入,都是由地中湿气升腾而来;若从内而生,则是由脾阳不运所致。湿邪为害范围广泛,而且通常不单独出现。在临床上,治疗湿邪常用的方法有五种:一是使用甘淡的药物利湿,二是用苦寒的药物燥湿,三是通过通阳的方法渗湿,四是使用芳香的药物化湿,五是采用苦温的药物燥湿。这五种治法使用得当,就能够有效地祛除湿邪。

甘淡利湿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湿邪常以“甘淡利湿”为原则。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具有淡渗利湿作用的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包括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和薏苡仁等,它们能够通过利尿、促进新陈代谢等方式,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然而,湿邪在人体内的分布位置不同,有在表的、有在里的,也有在上中下三焦之分的,同时也有寒化和热化的区别。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甘淡利湿的药物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当治疗寒湿时,医生会将甘淡药与苦温、苦寒、芳香以及辛燥等药物进行配伍,此时的甘淡药物就成为了佐使。通过这样的配伍,可以更好地治疗寒湿引起的症状,如肢体酸痛、沉重、乏力等。同样地,当治疗湿热、湿浊以及风湿等疾病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甘淡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苦寒燥湿

如果湿与热结合,湿热交错,那么苦寒清热与利水渗湿就可以同时运用,这就形成了“苦寒燥湿”的方法。这里的“苦寒”具有强大的燥湿功能,而“清热”则能够平息热邪。为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苦寒性质的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茵陈等,同时配合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等利水渗湿的中药。在具体的配方中,以八正散为例,它主要治疗下焦湿热。此方中,栀子、大黄等苦寒之品担任主将,能够清热降火;配合滑石、木通、车前子等渗湿利水药物作为辅佐,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湿热邪气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样,整个配方就像一个高效的湿热“扫除机”,能够快速扫清体内的湿热邪气,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通阳利湿

湿不仅与热相结合,还可以与寒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寒湿、痰饮与肿胀等多种疾病。因此,治疗这些疾病需要采用辛热药物以温通阳气,同时配以甘淡药物以利湿渗湿,这就是所谓的“通阳利湿”的治疗原则。辛热温通的药物有很多,比如附子、肉桂、桂枝、干姜、吴茱萸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提高脾阳和肾阳的功能。而利水渗湿的药物则以茯苓和白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在苓桂术甘汤中,桂枝可以通阳,茯苓则可以利湿,两者共同作用可以发挥通阳利湿的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等症状进行治疗的。总之,治疗湿病需要综合考虑湿邪的性质和病位,然后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果湿邪与寒相结合,则应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果湿邪与热相结合,则应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加减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芳香化湿

此外,湿邪往往会与秽浊之邪紧密结合,湿浊内侵,导致气机阻滞、清阳被蒙蔽。此时,治疗湿邪应当采用芳香辟秽与淡渗利湿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芳香化湿”法。芳香辟秽药物众多,如藿香、佩兰、紫苏、白蔻仁、石菖蒲、白芷等等,这些药物均具有芳香辟秽、化湿解浊的功效。例如甘露消毒丹中,白蔻仁、藿香、石菖蒲等芳香化湿辟秽,茵陈、滑石、木通等则渗湿利水,共同治疗三焦湿热。湿邪与秽浊之邪纠缠不清,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然而,通过使用芳香化湿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化解湿邪与秽浊之邪,使人体恢复健康。

苦温燥湿

湿邪之患,有内外之分。淡渗利湿之法虽能解表湿,然脾失健运则内湿难除。故需健脾助运,理气化湿,以“苦温燥湿”之法应对。此法与通阳利湿有何不同?通阳利湿多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之品,以振奋肾阳,蒸化水湿。而苦温燥湿则用厚朴、陈皮、半夏、木香、香附等辛温之品,以燥湿运脾。前者针对肾阳虚衰,后者侧重脾气虚弱。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为燥湿运脾的代表方剂,专治寒湿困脾。诸药合用,可达除湿运脾之功效,使脾气健运,水湿自除。

张洁古、李东垣善用风药胜湿,风药即升浮发散之药。即用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等辛温之药,升阳散风除湿,引清气上升,湿气随之宣散。如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藁本,蔓荆子,甘草)治风湿在表。

华岫云总结叶天士治湿证,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可谓是治湿之大法。#湿气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cd/1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