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金匮肾气丸,是汉代张仲景在总结前贤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一个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方剂,此方首见于《金匮要略》中,故名金匮肾气丸,以后历代各大医家如:唐代的孙思邈、王焘,宋代的严用和、钱仲阳和明代的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等,都曾对本方以极大的注意和重视,他们按照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通过临床具体实践,在本方原有之地黄等八味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研究,随证加减化裁(包括药味的加减和药量的增减两方面),衍化出数以百计的极有价值的名方,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尤其是明代温补派的中心代表人物—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等从事著述,阐发命门之火的重要作用,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都和他们对本方的熟悉运用分不开。本文重点搜集有关文献材料,略述本方的衍化及适应范围,间或也涉及一些粗浅见解,漏略和错误之处一定在所难免,尚希阅者予以批评指正。

一、金匮肾气丸之组成及方义浅解

(一)组成:干地黄八两、薯四两、萸肉四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炮附子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二)方解:为了便于叙述,现将其分为如下四组分述。

第一组:温补肝肾精血药:干地黄和山萸肉,作用为:

1、滋补肝肾之精血亏损,涩精秘气。

2、协助桂枝附子益火之源以扶肾阳。

第二组:温壮肾阳药:桂枝和附子,性皆辛热,作用为:

1、壮肾阳,扶命火,引火归源,相须为用,功效专一。

2、消阴翳,除肾阳不足的沉寒瘤冷,痹痛,痿壁等证。

第三组:健脾肾益气药:山药和茯苓,皆补脾肾之药,作用为:

1、解除肾亏、脾阳不振之泄泻、便溏等。

2、协助桂附蒸腐水谷。

第四组:牵制引经药:泽泻和丹皮,性皆偏寒,可直人肾经,作

用为:

1、牵制桂附辛热之性,使其助肾阳而不伤肾阴。

2、引导诸药直达肾经,迅展其长。

以上用药虽寥寥几味,但配伍法度谨严,恰中肯繁,且诸药性

能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补中有泻,泻不碍补,以发挥其合群之

妙用,达到温补肾阳,水中补火的目的。

二、历代医家对金匮肾气丸的主要衍化及临床运用:

(一)汉代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此在金匿要略中已详述及,如经云:“问日: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妇人杂病篇第二十二)“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

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十三)“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血痹虚劳病篇第六)“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咳嗽病篇第十二)“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人,少腹不仁。”(中风历节病篇第五)以上经文说明,张仲景对此方的应用范围仅为转胞,消渴;虚

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脚气上人,少腹不仁;短气有微饮等五个方面。

(二)唐代对本方的化裁应用:

1、孙思邈:

(1)将桂枝改为桂心,加重桂附的用量为二两,名肾气丸。

主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2)将原方加芍药、元参,名胜胡公肾气丸。

主治:肾虚诸不足。

(3)将原方去附子加半夏,名肾气丸。

主治:肾气不足,羸日剧,吸之少气,身重,耳聋,眼等。

(4)将原方去泽泻、丹皮,加苁蓉、麦门冬、远志、防风、干姜、

牛膝、地骨皮、威蕤、石斛、细辛、甘草、钟乳石、羚羊肾,名肾气丸。

主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痛阴寒,小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

自出,阴痿不起,忽忽喜悲。

(5)将原方去丹皮加石斛、苁蓉、黄芪、羊肾、五味子、远志、当

归、人参、巴戟天、防风、干姜、天雄、独活、辣刺、杜仲、莞丝子,名肾气丸。

主治:五劳七伤,脏中虚竭、肾气不足,阴下痒,小便余沥,忽忽

喜忘,悲愁不乐,不嗜饮食。

2、王焘:

将原方加入羊肾、细辛、石斛、苁蓉、狗脊、麦门、黄芪、人参、干姜、大枣,名肾气丸。

主治:腰脚疼痛,肾气不足,阳气衰,风痹虚损,报圾诸不足,腰

背痛,耳鸣,小便余沥,风虚劳损。

禁忌:忌食猪肉、冰水、胡萎、醉物、生葱、生菜。

综合上述我们将唐代对本方的发展可归纳如下:

(1)将桂枝改用桂心,并加大桂附用量:因桂心主要功用为补命门相火,治下焦沉寒滴冷之疾,与附子相须为用其力更专,而桂枝虽有温通祛寒作用,但远不及桂心,故唐代这一改进实为恰当、为后世医家所习用,故今之肾气丸均用肉桂而不用桂枝。

(2)将药味由八味增至二十多味,其中特别以羊肾、干姜、灰蓉三味药物,补肾壮阳益精祛寒之力尤大,进一步增强了本方的疗

效。

(3)扩大了适应范围:在仲景的基础上又增加五劳七伤,遗

精,阴萎,尿有余沥,阴下湿痒等适应证。

(4)提出了能防碍本方助阳作用发挥的猪肉、冷水、胡要、醉

物、生葱、生菜等禁忌的食物,以补仲景之不足。

(三)宋代对本方的化裁及运用:

1、严用和对本方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衍

化方上:

(1)本方加人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

主治:肾脏虚弱,面色魏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

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2)原方去附子加鹿角、五味蜜丸、盐米汤送下,名加减肾气

丸。

主治:劳伤肾经之肾水不足,心火自炎,口舌焦干,多渴而利,精神恍惚,面赤心烦,腰痛脚弱,肢体嬴瘦,不能起止。

(3)将原方改变分量为:熟地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一两、泽泻一两、山药一两、山萸一两、肉桂一两、附子五钱、加车前子一两、牛膝一两蜜丸,米汤饮下,名加味肾气丸,后世以此方出自严氏的《济生方》冲,为了和金匮肾气丸有区别,故名为济生肾气丸。

主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证。

2、钱仲阳,对本方有突出的研究和贡献,他减去方中的桂附两味,用治肝疳,白膜遮睛,泻血失音,身瘦疮济;又治胃怯不言,解颂,小儿长大不能行者,名为地黄丸。从此以后,本方在运用上便分为“补肾阳,滋肾阴”两大法门。“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主随证加减,“滋肾阴”以钱氏六味地黄丸为主化裁运用。

本文主要就有关“补肾阳”(扶命门火)方面的衍生方加以搜集,考察,故除对钱氏六味地黄丸略加申述外,其它由六味地黄丸衍化方从略。

由上所述,将唐代对本方的发展归纳为:

(1)扩大了适应范围:提出了面色黛黑,精神恍惚,肢体赢瘦,足膝软弱,虚火上炎等适应证。

(2)精确地配伍了鹿茸、鹿角、牛腾、车前子等药味,因前两味均有补肾壮阳、生精益髓之功效,后两味药有利水除湿之功能,故增强了本方之功用。

(3)服法中用盐汤送服,为独特发挥,因盐汤味咸,直达肾经,可增强本方之效能。

(4)钱氏适当减去肉桂、附子,改变了本方原来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性质为壮水制火之剂,从此“滋阴”疗法为医界所重视,为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开辟了道路。

(四)明代对本方的化裁运用:

1、张景岳对本方的衍化运用:

(1)原方去丹皮、云苓、泽泻加枸杞、杜仲、炙甘草,名右归饮。

主治:命门阳衰,阴盛诸证。

(2)原方泽泻、丹皮、云苓加枸杞、鹿胶、苋丝子、杜仲、当归名

右归丸。

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弱,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喧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利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而致之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崇,或阳衰无子等证均能治疗。

2、赵养葵:明代温补派代表人物,其所著《医贯》一书,由理论到实践,乃至每一病证,始终以肾阳、命门立论,对肾气有卓越的发挥。如在八味丸下说:“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有水火之道焉,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人房盛而阳事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熄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皆糯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药,能于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源,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源,以消阴器,即此方也。”

阴虚发热论:“劳心好色,内伤真阴,则阳无所附,其人发热,面赤………若烦扰狂越,否欲近衣,欲坐泥水中,………甚者,烦极发躁、......

小便不通与不禁论:“渡溺不通,匪细故也……今人一见此证,除用五苓散外,束手待毙,……….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不通者,宜五苓散,然真阳虚极,小便涩如淋,甚则转筋喘急欲死,急用八味丸料煎服,缓则不救,或疑桂附辛热,不敢轻用,肯知肾气虚寒,水寒冰冻之义,得热则流通,舍此更有何物能直达膀胱使雪消春水来耶。”《医贯·齿论》:凡小儿行迟,语迟,齿迟及窗门开者,皆先天母气之肾衰,须肾气丸主之。

总之,赴养葵将此方广泛用于肾元虚寒之一切疾病,如痢疾、疟疾、噎膈、耳疮、梦遗、滑精以及小儿生齿迟缓等各种病证。

3、薛立斋对本方的运用更有独到之处,今引病案数例以资佐

证:

(1)张汝言,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瘦弱,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证悉退,惟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充。

(2)一儒者虽盛暑,喜燃火,四肢常需沸汤渍之,面赤吐痰,一以实火,吐甚宿食亦出,唯食椒姜等方快,薛曰:食人反出乃脾胃虚寒,用八味丸加炮姜渐愈,不月平复。

(3)一人失足,划然不声,坐立久则左足麻木,夏日足寒如冰,嘉靖己亥月,因醉睡,觉而饮水,复睡,遂觉右腹痞块,以手摩之漉鹿有声,热摩则气泄而止,每每加剧,饮食稍多则作痛泄,医令服枳术丸不效,甲辰岁,薛诊之曰:此非脾胃病,乃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虚寒使之然,若专主脾胃误矣,服八味丸安。

由以上可知,明代对本方的应用颇极一时之盛,现归纳如下几点:

(1)药味上增加了枸杞、杜仲、鹿胶等,衍化出著名的方剂右

归饮、右归丸。

(2)将本方运用范围扩展至多种疾病。如:寒泄,寒喘,阳衰无

子,疟,痢等。

(3)对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理论,有了更大的发挥。

三、体会

金匮肾气丸是祖国医学宝库中著名方剂之一,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因此必须很好地学习和运用,现将几点体会述后:

(一)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金匮肾气丸首创时仅由八味组成,适应证亦局限于转胞;消渴;脚气上人,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等五方面,但经过后世医家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的规律,加以灵活运用,在药味上增加到二十余味,如鹿角、鹿茸、牛膝、车前、五味子、羊肾、苁蓉、干姜等方面,在临床上已广泛地应用到阳萎、遗精、面色魏黑、足冷足肿、肢体嬴瘦、寒泄、寒喘等,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我们通过这一方剂的衍化运用,更深刻地体会到正确运用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治病时针对不同病证,给以不同的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治疗目的,并且不断地使祖国医学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金匮肾气丸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方剂,自汉代张仲景创造此方,至今经过历代医家一千多年无数次证明及临床实践,疗效可靠,被医家尊为祖方,在此基础上衍化出无数方剂,扩大治疗范围,取得丰富经验,使本方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发挥了无穷的威力,挽救了无数生命。

(三)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金匮肾气丸主要功能为温补肾阳、扶命火、消阴翳,治疗肾阳不足而引起的各种疾患,我们认为中医中命门之功能,可包括现代医学中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主宰全身的新陈代谢和人体的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如本方所治的面色魏黑等证与现代医学中肾上腺皮质严重损坏而致的阿狄森氏病相似。所治的消渴证即现代医学

中的糖尿病等等都可以说明这点,由此可以推知有补肾阳、扶命火作用的药物一定能够增强人体内分泌的功能,如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所以我们提出以上体会,作为今后研究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方法。

参考资料略

本文摘自王正宇经验存真56页

扫一扫添加作者私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jj/1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