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还有这些你意想不到的用法
独活一味,其祛风胜湿,宣痹定痛的作用为人所熟知。但其用远不止此。今天就抛开中药学课本,聊聊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东西。 由于涉及课外知识及临床较多,小编尽可能地通过口语化来解释清楚,如果有问题及不当之处可以留言探讨。 小编通过收集查找历代文献资料,将独活的作用概括为下面四句话: 1.祛风胜湿止痹痛; 2.升阳除湿益脾胃; 3.静中求动定惊恐; 4.搜风透邪止肤痒。 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祛风胜湿止痹痛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 解析:这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用法,即独活配伍其他祛风湿,补肝肾,补气血,止痹痛的药。 特殊用法:独活合细辛,治疗肾经头痛尤效; 独活合藁本,治疗督脉项脊强痛。 禁忌:风药善耗,血虚而遍身疼痛者需谨慎使用。 其他不再啰嗦。 (二)升阳除湿益脾胃 代表方剂:升阳益胃汤 解析:这是李东垣的成就,或者说是创举。将祛风药配伍在补益脾胃药中,则补益力量愈大(按:风药能升举阳气),且能弥补补益药补而留邪(按:邪指湿邪,脾胃虚则生湿,风能胜湿。)的弊端。 在方剂学课本补益剂章节,只选取了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作为代表方。但是翻开《东垣医集》可以发现,一张补中益气汤实在不能囊括李东垣的成就。书中还有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等名方。 以升阳益胃汤为例来看看独活配伍在补脾胃药中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看方剂组成: 人参一两白术三钱茯苓三钱 甘草一两陈皮三钱半夏一两 黄芪二两羌活五钱独活五钱 防风五钱柴胡三钱白芍五钱 泽泻三钱黄连二钱 按:金元时期的计量单位与后世不同,此为《脾胃论》中的药物用量 方解:方中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助阳化湿;再加黄芪补脾益气。 独活,羌活,防风,柴胡诸风药同用,祛除湿邪,升举清阳; 泽泻与茯苓配伍泻湿热而降浊,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白芍敛阴,以免诸祛湿药燥甚伤阴。 黄连一药既苦降燥湿,又能退阴火(按:“阴火”比较复杂,但是李东垣在《脾胃论》里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小编的理解就是气虚发热,这个热是虚热,即“阴火”。) 后世医家称赞此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一语中的。 方中既有六君子补中,又有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阳祛湿散发,此即“补中有散”;升阳发散之药,又配伍白芍敛阴之收,以防发散伤气,此即“发中有收”。 名言佳句:东垣治疗首重脾胃,而益胃又以升阳为先,故每用补中上升下渗之药。——汪昂 小编感悟: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能够成为大师级的医家实在是有道理的,他们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张仲景一本《伤寒论》尤重阳气,李东垣将其发扬光大,尤重脾胃之阳。叶天士弥补前面二人的不足,治疗重视养阴,尤其是胃阴。 (三)静中求动定惊恐 代表方剂:独活汤(出自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书中第二方即是此方),驯龙汤(出自孟河医家费伯雄《医醇剩义》) 解析:“惊悸”属于情志方面的疾患,用独活组方治之,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不为大家所知道,也是医家很少提及的用法,但确实有效,且有理论根据。由宋代医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首先提出。 按:《普济本事方》这本书现在很少有人去读,因为其为宋代医书,年代久远,用药之法与明清略有不同,读来颇为棘手。但是这本书乃许叔微的心血之作,颇多发明,叶天士对其情有独钟,极其推崇,甚至将其作为枕边书,还专门写了一本《普济本事方释义》,名家评点名家,有兴趣可以一读。 《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一患者“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本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不寐”,用白话文来说就是,整夜失眠,即使睡着也是做噩梦,感觉魂不守舍,容易受到惊吓。 诸医作心病治无效。许氏以为此证乃“肝经受邪,非心病也”。因肝藏魂,若“肝有邪,魂不得归”,惊悸诸症遂作。 《黄帝内经》有证: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许叔微制“真珠圆”,“独活汤”二方治之。 肝之病变可致惊悸,治疗肝虚惊悸,益气养肝,镇静安神是为常法,因为静可制动(如许氏之“真珠圆”)。 然而动静互为其根,静极复动,动极而静(如许氏之“独活汤”)。许叔微用独活疏息肝风,正是顺应肝喜条达之性(可联系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中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写得很明白),以邪去则神安其宅,可谓以动求静。 总而言之,“真珠圆”一方偏于静摄,意在镇静安神,乃为临床之常法;“独活汤”一方偏于疏达,意在息风定惊,乃为变法。 下面来分析一下此二方的方义,以期对临床有些许益处。 方解:“真珠圆”中用珍珠母定惊镇静以安神,为君药; 人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当归,熟地,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养血益肝,宁心安神; 龙齿镇静,即“重可去怯”之用法; 惊则气乱,怯则气浮,虚阳因而上扰,故用沉香一味,降气疏肝(按:四磨汤中亦是同理),实在妙不可言。 还有犀角一药,清心凉肝以安神。 方中所用之药多珍贵,犀角,沉香今已罕见,然临床乃是师其意,却不可拘泥,“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方解:“独活汤”中独活,羌活,防风,细辛切不可认作祛风胜湿,发散风寒之药。 惊悸用“真珠圆”来静摄是以静制动,此方用风药是以动求静,在疏泄中寓安神镇静之功。 更加人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酸枣仁,五味子,沙参,茯苓养肝宁心; 前胡,半夏以下惊痰。 总结: 说了这么多,小结一下就是,惊悸的病位不要只从心去论治,更重要的是从肝立法;不要一味地只知道用静药去安神定惊,疗效不好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动药,风药即是很好的选择。 带着这样的思路再去看费伯雄创制的驯龙汤就很好理解了,费伯雄明言此法是从许叔微那里学来的。但费伯雄更胜一筹,将潜镇,柔养,疏风,平肝诸法熔于一炉,动静结合,可谓师古而能变化者。从此方也可窥得江苏孟河医家用药之细腻平稳,实可师可法。 (四)搜风透邪止肤痒 代表方剂:四物消风饮(出自《医宗金鉴》) 解析:“四物消风饮”是《医宗金鉴》中的一张方子。用来治疗赤白游风,即今天所谓“瘾疹”之属。 其致病过程为:本由脾肺燥热,腠理不密,风邪袭入,与热相搏,形成风热,风热留滞于血分,致使肌肤如云片,红肿,痛痒相兼。 痒责之于风,痛责之于热,故治疗以养血消风,凉血清热为主。 大家都知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但李时珍尚有“风去则血自散”之见。对于风邪不去,血郁而不散者,单单行血是不够的,还要配以祛风。 故方中用独活,荆芥,防风,蝉蜕,薄荷,柴胡疏风透邪,邪透则热外达。再用四物汤养血凉血。 读完有收获吗? 实是心血之作,写了很久很久 幽栖野鹤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实是心血之作,写了很久很久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ls/1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活青年从小靠父母溺爱,长大靠人工智
- 下一篇文章: 华亭独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