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细辛的功效及应用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以根灰黄,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生用。 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辛,温,归心,肺,肾经。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头痛,风寒湿痹,气逆痰多,喘咳和牙痛。 一般用1~3g,用药不宜过大。 1、风寒感冒:本药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入肺经善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配伍;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沸者,常与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常与麻黄、附子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药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适用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与独活、川芎等药配伍;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常与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配伍;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止痹痛,常与独活、桑寄生、防风等药配伍。 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本药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常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寒痰停饮,气逆咳喘:本药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配伍。 反藜芦。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 本药主要含有木脂类成分:细辛脂素;挥发油:α-蒎烯,莰烯,香叶烯,柠檬烯,细辛醚,甲基丁香酚,欖香素,黄樟醚等及马兜铃酸Ⅰ。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表面麻醉及浸润麻醉作用。此外,细辛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升高血糖等作用,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伤寒论》小青龙汤: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6g,甘草6g,桂枝、五味子、半夏9g,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ls/9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成药保济丸的功效与作用,祛湿解暑中和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