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一直在寻找客体,“我”一直在寻找“你”。

“我”和“你”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所谓的“我”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你”可以理解为整个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还可能是敌意的“它”。

一个人把外部世界感知为“你”,还是“它”,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上周五,我跟随一万一起去见一个朋友,我没有了解过这个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因为她是我朋友的朋友,所以在这次见面的时候,我把主体放在了一万的身上,我只是一个陪伴的角色,在我的想法里我能是透明更好。

我的潜意识选择了隐蔽我的主体感,于是我关闭了自己,像其他次的和一万的其他朋友见面一样,一般别人会认为我不擅长交际或者是个性内向。

其实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主体感,并试着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h活出自己的主体感。以这个为基础,一个人才愿意敞开自己,否则,一个人就会关闭自己。

在这里,我和一万的朋友相遇,中间有着想法和经验的阻隔,而“我”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很多的隐瞒和保留,我似乎独自在另一个世界中。

这个经验和阻隔,我想大概是少年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我有位很好的朋友,待我甚好,有日另一个朋友说:“你这个朋友人很好,介绍给我认识吧?”后来他们成了朋友,又因为距离的问题,他们越发亲密甚于我和他们任何一个。我有了丧失感,我责怪朋友的“野心”。

这个在日后认识朋友的朋友中,会让自己自动画上心理距离,不愿自己成为夺人所好之人。

也在前些年,我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进行了自我剖析,其实朋友间的越发亲密越是高兴的事情。只是我的小我提醒我,这两位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它”关系。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它”都是“我”利用的工具,通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关系中,“我”与“它”是对立的,“我”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独立于世界之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己所用。“我”不会去尊重对方的本质,真相和整体性,只关心“它”与我有厉害关系的那一部分。

因此,我过去也确实有着惹人讨厌的清高。追求纯粹无杂质的感情或者世界,对“私心”“野心”“功利心”嗤之以鼻。

我曾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最纯粹是为随缘,在真实生活中,我与你相遇,

“我”与“你”之间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

只有当所有的概念,判断和评价都分崩离析后,才有真正的相遇。

这时“我”与“你”之间关系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亲近无间的,中间没有中介物,是“我”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的,毫无隐藏的交流,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临在”是当下的生动和真实。

曾一度认为“我”与“它”,“我”与“你”是单项选择题。真相是这两都是与世界链接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当我不再独活在“你世界”,接纳与允许才真的发生,人人可爱山水皆是温柔。

这就有点精神和物质的味道,主体的生存需要人间烟火,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主体服务,在“它”世界中,我们必然要用“野心”通过激烈的竞争将自我伸展,这意味着这关系里充满攻击,利用,诱骗,私心与嫉妒。

没有“它”,我们无法生活,但是只有“它”,则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人是纯粹的人格体,能彻底脱俗,也没有人是绝对的自由生命体,会完全俗气。

我想起了一位老师常说的一句:“同时拥有两个,这不很有趣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ry/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