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湿性关节炎的秘招,太棒了
导读: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注意保养,稍微一上年纪就百病出,比如风湿性关节炎,刚开始不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不当回事,能忍就忍了,觉得疼就加个护膝,顶多再穿厚一点就行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有的就拖成迁延难愈的慢性病了,风湿性关节炎到底该如何治疗?且听黄元御五代传人解析! 风湿性关节炎系因风寒湿邪,伤于筋骨肌肉使然。 平人正气充旺,气血调畅,卫固于外,营守于内,表里调和,风寒湿邪无由侵入,故风湿性关节炎弗作。 由于劳伤中气,脾湿增而胃气滞,纳食减而运化迟,化源不足,气血虚弱,腠理空疏,卫外不固。一旦汗出当风,或居处寒冷,或淋雨入水,则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膝踝者,众水之?壑,诸筋之会聚,风寒湿邪入侵,则游走筋骨之间,痹着于诸节肌肉,致使痹痛遍历筋骨诸节肌肉,是病风湿性关节炎。《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系指此。足之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肾之升,赖乎脾土之升。劳伤中气,脾湿不运,肝肾亦郁而不升。癸水不升,则肾家寒,不生乙木,肝木郁动而风作。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湿淫则伤肉,寒淫则伤骨,风淫则伤筋。风寒湿邪合伤于三阴之经,故症见筋骨痹痛,遍历诸节,肌肉疼痛,甚则小关节肿胀变形。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乃地下之浊邪,所伤在下,故痹痛多在腰股膝踝,痹着不移,痛楚难耐,《素问·痹论》所谓“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是也。风为阳邪,善行走窜,故而全身疼痛,游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诸节尤剧,《素问·痹论》所谓“风气盛者为行痹”是也。脾肾湿寒,肝木郁陷,胆胃必逆,故症见心慌气短,纳差消瘦,午后身热,或见自汗。脾湿肾寒,肝木郁遏,故脉现细濡,稍涩,或稍弦紧,关寸大,或关尺大。湿盛则脉偏濡涩,寒盛则脉偏沉紧,风盛则脉偏弦数,舌苔白腻。 健脾疏肝,暖肾行瘀,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土茯苓15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丹参15g鸡血藤12g,路路通12g,青浮萍9g,补骨脂9g。水煎温服。 土茯苓、泽泻培脾渗湿,强筋壮骨;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行瘀,活血止痛;炒杜仲、补骨脂温阳补肾,壮腰止痛;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丹参、鸡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青浮萍疏通经络,利湿消肿。 疼痛重者,加炙米壳5g,暖下止痛。脉现关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6~9g,疏肝升陷。脉现濡涩、下肢肿痛重者,加汉防己9g,或加怀牛膝6~9g,利湿消肿,行瘀止痛。风湿热、四肢不肿、关节疼痛、时而发热汗出、脉沉紧者,加生黄芪30~60g,补气止痛。坐骨神经痛者,去丹参,加炒乳香9g,通经止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脉现细濡、关尺大者,去粉丹皮、全当归、法半夏,加桂枝9g,川芎9g,疏肝升陷,通经止痛,或径用“桂芍知母汤”加全当归9g,丹参15g治之。 居处忌潮湿,宜温暖;忌房劳;宜食营养性高之饮食。 风湿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历节”范畴,《内经》名“痹”,以疼痛遍历诸节为特征。风湿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之作,内因正气之虚,外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正气之虚,系因肝、脾、肾三脏虚寒,外邪之入,舍于筋骨肌肉,故治疗首当温暖中下,培补正气,实表以绝邪气入侵之门径,通经活血,以止疼痛。 本文选自《麻瑞亭治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孙洽熙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类风湿性关节炎如何治疗?听名中医谈自己的经验!小编导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本病引起的骨关节的不适与疼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的苦恼与困扰,如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且听名中医谈自己的经验!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命名中医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丰富的相关记载和临床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学统属于“痹证”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病”“白虎历节”“骨痹”“顽痹”“鹤膝风”等相似。其命名一直没有统一,近代老中医焦树德教授首先提出“尪痹”之诊断,已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尪”者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身体羸弱的废疾;“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云:“诸肢节疼痛,肢体尪羸……”其中的尪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变形、关节不能活动而渐成废人而言。《素问·痹论》篇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所谓名正则言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尪痹”更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其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临床痼疾,一般多根据《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为本病的病因,而我认为一般风寒湿之邪是不会形成尪痹的,只有正气亏虚,风寒湿三邪久滞,深入筋髓、骨骱而成毒,缠绵难愈才会形成本病。而久病又耗损正气而致虚。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脾藏营而主肉,脾气虚馁,无能生肌长肉,肉失所养而致肌萎无力;肝藏血而主筋,肝血不足,不能濡润滋养宗筋,筋脉失养而致拘挛;肾藏精而主骨,肾精亏损,无以充髓养骨,骨失所养而致疏松变形。所以邪气外侵只是发病的诱因,而肝肾精血不足,气血阴阳交损当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之本。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治法研究尪痹的正治之法当以补气血、养肝肾,强健筋骨肌肉为主。正如《景岳全书·历节风痛》所云:“若筋脉拘挛,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所以我临证强调养气即是养脾,养脾即是养肌肉;养血即是养肝,养肝即是养筋络;养精即是养肾,养肾即是养骨骼。筋强、骨壮、肉丰则顽疾自愈。 我最反对单纯蛮用祛风、散寒、除湿之类药品治疗本病,这类药物每有耗气、伤血、损精之弊。因为此类药必具辛燥之性,不辛不足以散风寒,不燥不足以除湿浊,而辛散又能耗气,辛燥又必损精伤血,久用必致气血精津亏虚,筋骨肌肉失养而致顽疾恶化。如《景岳全书·风痹》所述:“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遂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四、恰当运用虫类药尪痹治疗当以养正为主,但驱邪之法亦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只是本病病邪深在,需入络剔毒,非寻常草本之品所能奏效,惟虫类之大力者始能建功。一者,自古便有虫类搜风之说,虫类药善于入络搜风剔毒,逐邪外出;二者,中医学认为虫类药多有小毒,而又专善以毒攻毒:三者虫类药乃属血肉有情之品(含有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一定补益之性;四者大多搜风剔络之虫类药皆有免疫调节作用,用中西两法诠释皆有满意疗效及科学解释。然而应用本类通络化瘀,搜风剔毒药物终属消法的范畴,临证只能作为必不可少的治标攻邪之品,在不同的病程阶段适当选用,还需时刻以顾护正气为念。临床我常在整体辨证基础上选用乌蛇、露蜂房、蜈蚣、僵蚕、甲珠、土鳖虫等虫类药以求搜剔骨骱,通络追拔之厥功。 五、妙用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千古名方,其功效为:①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②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酸软气弱,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诸症。许多医生临证喜以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风湿类疾病,被认为是治疗风湿类疾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方剂。但是,因为对风湿类疾病中病因病机的理解有误或不全面,过多的夸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重要性,甚至将其看成辨治风湿类疾病的唯一病因病机,临床往往因为长期过度使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等攻散类药物,戕伤正气,耗竭精血,败伤胃气。每使顽疾难愈而反生他疾。所以,更应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强调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对号入座,什么病就用什么方,方剂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选方用药的思路,必须在精究方义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化裁,以使方药与病证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以独活寄生汤为例,顾名思义,这首方名本身就蕴涵着方剂本身的精义所在。方中君药为独活与寄生,其中独活代表着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功效的一组药物,以攻散为主;寄生代表着具有补肝肾、养气血、强筋骨功效的一组药物,以扶正为主。在临床上我治疗风湿类疾病常根据邪正虚实不同,活用独活寄生汤,攻补之间或三七开或二八开或五五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屡建奇功。 六、治疗风湿类疾病中对应用激素的认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症,西医通常采用激素进行治疗,但是因为激素治疗本病虽可缓解症状,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病程。又因为激素类药物的诸多副作用及其临床很难克服的依赖性,再加之大多数患者对激素类药物的误解及高度排斥,往往使医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及时使用,或正确的大胆使用。有鉴于此,针对激素类药物在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及变态反应类疾病时利弊相兼的特殊性,近二十余年来一直倾力于激素类药物的中药替代研究。激素类药按中医理论分析可以归属为补肾壮阳药的范畴,此类药久用必生助火升阳、耗劫阴津之弊。中医理论认为阴阳之间在生理上即是对立的,又是互根互用的,同样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阳损必伤及于阴,阴损必伤及于阳,只不过是要看哪一方为主罢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常现阳虚见证,临证治疗,温阳益气之法必不可少,特别是在激素减量过程中,温阳益气之中药对激素又可起到替代作用。但中医的补阳药又不等同于激素,西医是直接补充外源性激素,人的脏器腺体都有用进废退的生理特点,外源性激素的进入必将反馈性地抑制自身腺体的分泌,久之则可导致腺体的废用性萎缩。而中医的补阳药本身就有类似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之强壮温补样作用,据现代研究则是通过改善腺体的功能,促进腺体自身的分泌而达到补充激素的目的。在补阳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阳损及阴,阴阳互根的特点,这也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特点,即补阳之中必应适当参以滋阴之品,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与燮理阴阳之妙。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如是治疗即可防止激素反跳和不良反应,又能更好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促进顽疾早日痊愈。 七、治疗要点1.中药为主,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一难治性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因人而异。真正的中医是用方治病,而不是用药治病,所以希望研究出某味药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不可能。精确的辨证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中医理论其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类湿性关节炎的核心仍然是牢牢把握辨证的精确,把握好这一关键,临证施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确保中的,疗效显著。目前研究运用较多的一些验方、单方或制剂,如某某风湿片(丹、丸)类、雷公藤、白芍总苷等,局限性太大,根本不能体现出传统中医的精髓。 2.戒除陋习,保养元气 类风湿性关节炎确属难治性顽疾,其致病原因一定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患者必须戒除过度耗损元气的不良习惯,才可能取得较好疗效。就是说必须病人爱惜生命,坚心定志,绝房事,远房帏,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为内外交治,方可获全功。古人云“三分治,七分养”,这句话绝非妄言或者是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医生的处方用药用的千好百好只能起三到五成的作用,剩下的就要看患者是否有痛改陋习的决心和毅力了。 3.医患配合,守方守法 由于本病病情复杂,病程漫长,易于反复,治疗难度大,见效慢,医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尤忌轻率地更方易法,只有详查细审,精确辨证,守法守方,坚持长期治疗,方可获得满意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非短期内可解决问题,即使明医良药仍需假以时日,不能囿于“中病即止”的一般原则,错失转机。医患均应树立信心,坚持守方治疗至少半年以上,甚至终生服药。即使缓解期也应坚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并配合生活、情志调理以及适当锻炼等方可取效。部分患者有病乱投医,相信游医野药、祖传秘方,必然会延误病情,贻害终身,后悔莫及。 4.注意调护,加强锻炼 由于本病经久难愈,疼痛,致残而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精神抑郁、萎靡,应动员家属及社会各界关心、体贴帮助病人,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和有关常识,与医生密切配合。首先要注意精神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合理、有效的治疗。其次,注意防范风寒,潮湿。因痹证的成因与风、寒、湿密不可分,居住高寒潮湿之地之人,更易感风寒湿邪。同时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体质等特点,循序渐进地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利尽早康复。但是有一条,就是元气大伤的患者是不能强迫进行体育锻炼的。 5.顽痹久病,妙用虫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难忍怎么办?可以暂时应用虫类药物以通络止痛。古今医家治疗痹症临床经常使用虫药,治疗顽痹更是如此。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筋骨,气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湿瘀浊,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浊去凝开,气通血和,经行络畅,深伏之病邪除,衰退之正气复。然而虫类药毕竟属于攻散之品,有耗散正气之虞,只可以暂时应用以治标,不可以过量、过久应用,必须时时以固护正气为念。 6.早期正确诊断是治疗的重要前提 医师临床治病,正确的诊断是前提。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讲,虽属中医痹病范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痹病,乃风寒湿之邪内舍肝肾,深筋着骨所致之尪痹,所以施治的方药,治疗的疗程,用药方法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正确诊断、早期进行正确的传统中医治疗和多方调护,其治疗效果、预后和转归都是比较理想的。 7.反对单纯服用祛风除湿类中药 常用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都偏于走表,用来治疗里证会造成耗气、伤血、损精的弊端。而类风湿多为积年之患,正气屡伤,而祛风湿药物多为攻散消戕、伤阳耗津之品,更易伤胃(胃喜润而恶燥)。所以治疗风湿类疾患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慢性风湿类疾患,风湿寒热之邪不显,而肝肾脾(筋骨肉)的损伤为主要矛盾,求本扶正之法当为不二法则。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石志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石志超主编)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ry/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树洞生活信息盼我疯魔还盼我孑孓不独活
- 下一篇文章: 如松未来是什么样的时代是货币信用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