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老先生谈用药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李士懋老先生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在本科时,有幸听他当时为研究生讲伤寒论,李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本科生,临床实习跟赵绍琴、秦伯未等老先生,毕业后于大庆油田总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精于脉学,临床常平脉辨证,立方论治,效果很好。 临床上常有细辛不过钱一说,但是细辛的散寒通络止痛效果很好,对证使用,药到病除,今天学习李老对于细辛的临床应用体会。 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以全草入药,其气味辛温,芳香走窜,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临床应用屡获卓效。兹仅就一隅之得,简述于下。 一、散寒通经疗寒痹 金某,男,40岁,朝鲜族,工人。 年10月初诊:患者双膝及踝关节冷痛难忍,恙已五载,屡治未效。 脉沉紧。舌正常,苔薄白。证属寒痹。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附子10g 细辛9g 鸡血藤15g 炙川乌8g 姜黄10g 独活10g 牛膝10g 连服月余,疼痛大减。继于原方加当归12g、川续断15g、黄芪10g,养肝肾,补气血。历3月而痊。 按:寒痹5年,屡治未效,前方多为乌头、附子、羌活、独活之类。余予前方稍事变通,重用细辛而效。盖细辛辛温走窜,善疏通关节,搜剔经络筋骨间风寒湿邪,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对沉寒痼冷之顽痹,非细辛不能建此殊功。细辛重用,疗效方著。余常用至9g未见不适。若囿于细辛不过钱之戒,杯水车薪,恐难祛此沉寒痼冷。 二、除风祛寒治头痛 张某,女,38岁。 年7月初诊:患者3年前产褥期,不慎感受风寒而致后头痛,每遇风寒则头痛剧作,故平时常用头巾裹头,以防风寒。体格健壮。舌苔薄白,脉沉弦。证属风寒头痛,治以搜风散寒止痛。 川芎6g 荆芥穗6g 白芷6g 羌活10g 甘草6g 细辛6g 防风10g 薄荷5g 3剂而愈。 按:患者头痛三载,以往曾服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等散风之品而未效。究其原委,于法固无不妥,然药物配伍尚未尽善。盖风寒久客,痹阻脉络。细辛具有升浮之性,其搜剔经络风寒之力,非其他风药可比。后头又属足太阳膀胱所过,膀胱与肾相表里。细辛入肾经,善启肾阳而散寒,外达足太阳膀胱,直至巅之上,可治头面部诸风百疾。故于前服之方中,增细辛一味而效彰。诚如《本草衍义》所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三、温肺化饮止咳喘 霍某,男,56岁,职工。 哮喘十余年,每于冬季咳喘加剧,刻下发热恶寒,咳嗽喘息,不得平卧,咳吐大量泡沫样痰,质稀色白,夜间尤甚,背部有掌大一片发凉,大便干燥,5日未解。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曾用抗生素、氨茶碱、副肾素等药无效。舌正常,苔白厚。脉紧有力。证属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治宜温肺化饮兼以通下降气,以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6g 细辛5g 五味子10g 半夏10g 大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干姜5g 1剂,水煎服,另芒硝6g两次冲服。 翌日复诊,大便已解。寒热亦退,咳喘减轻。上方去大黄、芒硝,连服十余剂,咳喘渐平。遵缓则治其本之旨,改用补肾纳气法治疗。 按:宿饮留伏窠隧,阻遏阳气,故而背寒如掌大,此等痼疾,非细辛不足以宣通阳气,故临床亦当重用。细辛配麻黄宣肺散寒,配干姜蠲其寒饮,配五味子,一开一阖,一散一收,使散中有敛,相得益彰。个人体会,小青龙汤重用细辛,对内有寒饮的咳喘,不论有无风寒表证,皆可用之。 四、温肾散寒定寒疝 王某,男,38岁,干部。 年夏,冒雨涉水回家后,又用自来水冲洗腿脚,旋即感腹部发凉,隐痛,继而少腹疼痛加剧难忍,两侧睾丸向上抽痛,敷以热水袋,围以厚被而不解,急请诊治。脉弦有力。舌正常,苔薄白。证属寒邪直犯少阴厥阴。治拟温肝肾散寒邪。 细辛4g 吴茱萸7g 附子7g 麻黄6g 1剂而愈。 按:肾开窍于二阴,肝经环阴器,抵小腹,故寒犯肝肾二经则少腹及睾丸疼痛。细辛温通,专走少阴而扶阳。《本草求真》说细辛“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为足少阴肾经主药”。麻黄本为发散在表之寒邪,然配以细辛,可领麻黄达于肾,散肾经里陷之寒邪,吴茱萸散厥阴之寒,附子温里扶阳,补散兼施,散寒而不伤阳,此乃麻黄细辛汤变通之用。由散表寒,一变而为散少阴、厥阴直中之寒,竟一剂而瘳。 根据细辛此功效,余常用于男子寒疝、睾丸结核及女子附件炎、盆腔炎等证,均有卓效。即使属热者,也可应用。以其引药入肾经,多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效果满意。 五、通窍蠲寒医鼻渊 何某,女,20岁,工人。 经常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时流清涕,已数载。脉弦。舌正常,苔薄白。此属鼻渊,缘于风寒所客。治以散风寒,通利鼻窍。用苍耳子散加辛夷治疗。 苍耳子10g 细辛6g 白芷6g 薄荷6g 辛夷10g 6剂而愈。 按:《医学心悟》云:“若鼻中常出浊涕,源源不断者,名曰鼻渊。此脑中受寒,久而不散,以致浊涕常流。脑属肾,寒客脑中,必以善散肾经寒邪之细辛佐之,启肾阳而直上于巅,通关窍,散阴浊,乃治鼻渊之要药。有热者,以石膏、栀子佐之,疗效甚著。 讨论:细辛辛窜之性甚烈,能通行十二经脉,搜风剔寒,入肾经,启肾阳,散肾经之寒,沉寒痼冷闭伏者,非此不能开散。细辛临床广为应用,疗效确切。然细辛是否有毒?用量多大为宜?尚须讨论。《本草纲目》说细辛“辛温无毒”,又“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南方有细辛不过五分、北方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细辛含有大量挥发油,实验表明,大量使用可使动物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临床也有因牙痛服三钱细辛约有15g即发生中毒的报道,说明细辛确有毒性。 有些临床文献中,也有用量破格的记载,如有细辛用量15~80g而无毒性反应的报道。这是经过临床反复实践而来的。《本草纲目》明确指出:“单用末不可过钱。”言外之意,入煎剂量是可以大些的。因此个人管见,入煎剂以3~6g为宜。确属沉寒痼冷者,以不超过15g为妥,久煎可减少或消除细辛的毒性反应,为了用药安全,大量使用时可久煎。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士懋、田淑霄。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0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代护肤美容都用哪些中药
- 下一篇文章: 几近失传的传奇ldquo十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