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95040.html
文章信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年第39卷第6期刊载了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左盼盼、付苏、彭丽桃,等的研究文章《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香芹酚对其控制效果》。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YFD)资助。

研究背景

猕猴桃果实味道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营养成分,热量低,被称为“果中珍品”。我国是世界上猕猴桃优势主产国,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均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猕猴桃果实皮薄汁多、营养丰富,在果实贮运和销售过程中极易遭受病原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在陕西、贵州等主产区的平均发病率高达20%~50%,严重制约了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猕猴桃软腐病菌在幼果期侵染果实后长期潜伏在果实组织中,至成熟期发病,尤其在贮藏后期、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发病严重。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多属内生菌,难以从果实外部判断病害发生;同时,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多,且病菌类型和致病力易受宿主生长地域、气候条件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发病情况复杂,以上因素均为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控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控制措施对于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从50个不同来源的猕猴桃软腐病发病果实中分离获得8种病原菌共96株,依据传统真菌形态学观察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与拟茎点霉菌(Phomopsissp.),其次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sp.)。进一步研究发现香芹酚对8种猕猴桃软腐病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香芹酚有效控制模拟销售环境下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放置8d时处理组发病率仅为对照果实的50.17%,且对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香芹酚在控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引用左盼盼,付苏,彭丽桃,等.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香芹酚对其控制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39(6):15-22.DOI:10./j.cnki.hnlkxb..06.

本期精彩内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年第6期目录手机在线购买期刊戳“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