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事倍功半,且看风药使用

做家/王春霞

风药是具备相同风特征的药物,大多具备升清、分散、透达的成效。张元素最先提议了风药,以及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学说。李东垣在此基本上加以表现,在调节脾胃病时多加风药,引性格轻清上达诸经。后代又在此基本上加以扩大,把祛风解表、祛风除湿、息风静痉之类的药归为风药。切实风药不控制于疏风妥协表,临床上不少疾病在调节中若酌加风药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成绩。

一、风药的特征

风性轻扬开泄,风性善动,主疏泄。《素问·五运转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习俗通于春,每到三月,春风和缓,万物成长,欣欣茂发。那末对应人体便是肝,肝主疏泄,秉少阳春生之气,肝者,将领之官,扞卫人体,因此在调节时,不要遗忘顺肝之性,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里尚不忘加茵陈以疏肝。而风药恰是天资了风的特征,能引药入经,直达病所。风药大多都能胜湿、化湿。其余,风药多具备疏泄的成效,能调畅人体气机,疏通气血津液。

二、风药的分类

风药大致有辛温、辛凉之分。

辛温: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细辛、藁本、川芎、苍术等。

辛凉: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僵蚕等。

三、风药的使用

(一)痒

《灵枢·刺节真邪》中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还行,则为痒。”

痒,是腠理开,邪气入致使的。这边的“气”联络高低文应是卫气,卫气寻常则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而此时若感虚邪贼风,扰动卫气,气往还行,便为痒。正如《金匮要略》中说:“风强则为隐疼,形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此时用风药则习俗去,营卫调畅。因此桂枝汤折衷营卫,必定水平上也可止痒。后代用荆芥、防风,发清阳、宣腠理以止痒。若风夹湿邪也可致使痒,如妇女外阴的瘙痒,外洗方中常加荆芥、防风,取风能胜湿之意。举一病例试论之。

患者,女,17岁,住武汉市武昌区,高足。

年4月某日就医:病发3天,浑身散在性起芝麻样小丘疹,发痒。脉虚,苔薄。

处方:防风10克,荆芥10克,川芎8克,茯苓10克,炒枳实1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

上10味,以适当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服药2剂而愈。

(选自《李今庸临床阅历辑要》)

按:方中当归、川芎、赤芍调肝血,取“治风先治血”之意,配桔梗、枳实一上一下疏通气机,因脉虚,加炙甘草、党参调补中焦,防风、荆芥则能祛风散邪,引诸药于体表,营卫得通,气血折衷而愈。

(二)泄泻

将风药使用到疗养脾胃,李东垣堪称表现得形容尽致,考证于临床中,则是要重视升清阳。《脾胃论》曰:“脾胃不够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脾宜升则健,喜燥恶湿。但最易感湿,用风药则能胜湿,痛快性格;况且土得木而达,借风药之升散,应肝木条达之性,表现寻常疏泄成效。《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性格散精,上归于肺。”若脾虚湿困,则不能散精,涌现清浊起落反常的景象,或头晕,或泄泻。

东垣觉得“诸风之药,皆辛温,上通气象”,“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因此升清阳是调节泄泻的一急迫法子。如痛泻丹方,是调节黎明痛则泻,泻后痛减的方。黎明乃肝升发之时,用白芍养肝之阴,防风助肝升发,使性格健运,陈皮、白术健脾,因此我觉得与其说是“培土泻木”不如说是助肝升、健脾运以止泻。现举一病例试论之。

李某,男,48岁,素有肝炎及胃窦炎病史多年,中脘痞胀,形寒便溏,面色淡白少华,肢软乏力,脉细,舌淡苔薄腻,投平胃散加减失效。

处方:升麻6克,半夏6克,佛手4.5克,沉香曲9克,陈皮6克,枳壳6克,大腹皮9克,婆罗子9克,香橼皮9克,苍术9克,白术9克。

二诊:药后腹胀已消,诸症遂减,再以升清降浊,鼓动中州,升麻重用,续进7剂,诸症皆除。

(选自《华夏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颜德馨》)

按:此例重在脾阳不升,清浊起落反常,津液不得寻常疏布,在脾不在胃,因此平胃散失效。用升麻以升阳;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半夏、陈皮以祛痰;香橼皮、大腹皮、佛手乃清灵之品,善疏肝理气,消胀除满。

(三)风水

水液代谢需求肺的宣肃、脾的升清、肝的疏泄、肾的气化等折衷表现影响。《素问·水热穴论》提到:“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金匮要略》对风水的刻画:“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不时咳,按其兄弟上,陷而不起。”联络目前临床的疾病,相同西医诊断的肾病的水肿,因而在调节上假若加之祛风的药,会收到必定的成绩。底下举一个病例。

陈某,男,39岁,干部,慢性肾炎十余年,下肢水肿,卵白尿,赐与利尿药及中药利水药调节水肿无好转,就医时双下肢水肿,肤色黯黑,皮肤甲错,小便色黄量少,大便干,口渴不欲饮,舌暗,苔白腻,脉弦。

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泽兰10克,生地黄10克,猪苓20克,水蛭5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茯苓15克,乌梢蛇10克,鬼箭羽12克,益母草30克。14剂,水煎服。

服药两周后水肿渐渐消退,赓续调节半年余,卵白尿渐渐加重。

(选自《华夏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赵玉庸》)

按:肤色暗黑、皮肤甲错、口渴不欲饮、舌暗都是显然的血瘀体征,用桃红四物汤以活血。《金匮要略》中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血瘀致使津液不能寻常输布,显露为下肢水肿、大便干,则酌情增加利水药,方中加泽兰、茯苓、猪苓利水以化瘀。而加水蛭、地龙、乌梢蛇、僵蚕这些血肉厚情之品,恰是赵老用药的特征,善用虫类药搜风灵活化瘀,显露叶天士“久病入络”心思。

叶天士曾对这些虫类药如许评估:“飞者升,走者降,所到之处,血无停滞,气可宣通。”这些虫类药在必定水平上也有风的特征,属风药领域,其走窜之性,无处不到,能够宣通脏腑,和调气血,通利关窍。同时也提醒咱们在利水活血的同时加优势类药的意义。

其余风药在止痛、解表、化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成绩,如调节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取“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意;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能够治四序伤风。但要留神的是,风类药大多辛温,多燥多升,易耗津液,升阳,因此在历时必定要分贫穷热真假,辨证使用。

做甚风药?可用治高血压病?一同来进修吧

风药在高血压病调节中的使用

风药是指具备祛风散邪影响的一类药物,具备风性升、散、透、通、窜、动的特征,其长于调治气机,引药直上,临床上多用于风邪而至疾病的调节。

跟着中医药协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风药被解释具备降压影响,如升麻、羌活、独活、柴胡、桑叶、葛根、菊花、川芎等,在脑血管病的使用中均有不同水平地改观脑代谢、抗氧化、制服钙离子超载等影响,其降压影响时常影响多个步骤。

1

中医理论讨论

邪中经络,风药散之

风药质轻味辛,以升散泄漏之功见长,既能使外邪从表而解,又能宣通脏腑经络之气,调治气血运转。医家以祛风散邪类中药调节头痛、昏倒、中风类症状在唐宋过去很是宽泛,如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续命煮散等方。孙思邈的《备急令嫒要方·诸风》就把小续命汤置于治风剂之首,并列有续命汤类方数首,足见风药在那时的急迫身分。明清此后,关于该类疾病了解渐渐完整,外风学说身分降落,风药因其辛燥之性被广为诟病,鲜少用及。近当代诸多医家经过对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等方的协商,觉得该类中药复方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及其引发的脑血管病变,不但能降血压、降血脂,况且具备扩大血管、抗凝、守护缺血性脑损伤等影响,这为祛风剂防治脑血管病变供应了根据,使外风学说从头引发了中医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