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鲎,从远古走来的生物
鲎,据《尔雅.翼》解释:“鲎,善候风,故其音如候也。”明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有言:“鲎者,候也,善候风,诸水族亦候之而出,故曰鲎。”这意思鲎在海里,候风而动,善于利用风速游动,省点力气啊,也是“鲎”名字的由来!最早对鲎有记载的,应该是晋朝时期郭璞的《山海经注》。郭璞可是晋朝第一流人物,通晓文学、经义、风水等,是中国风水学的鼻祖。郭璞在《山海经注》言道:“鲎,形如车文,青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尺,似蟹。”到了宋朝,罗愿著的《尔雅.翼》上说“鲎,形如惠文,亦如便面。”北宋时期的名臣陆佃,也就是陆游的祖父,在所著的《埤雅》上说“鲎,状如便面,骨眼在背上,口在腹下。”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鲎有了更详尽的描述,说:“鲎,状如惠文冠及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茎。”惠文冠指的是赵惠文王所创的官帽,便面指的是古人使用的团扇。上述说的是鲎这生物,形状跟赵惠文王所创的官帽相似,也跟团扇类似,眼在背上,嘴在腹下,头如蜣螂,脚爪似蟹,比较怪异。鲎的背壳大有用处,陆佃在《埤雅》中说道:“鲎,在海中群行,辄相积于背,高尺余,如帆乘而游。”这个“辄”字,意思是遮挡尘泥的屏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也说“鲎,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状。”这个鲎壳,可以扬帆而行,是不是有一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鲎壳游沧海”的感觉啊!鲎壳,也可以用作杓,就是用来舀东西的器具。南宋陈叔方在《颍川语小》说“鲎,壳甚铦利,南人卷之为杓”,这里有个成语叫“鲎杓官人”,指的是贪得无厌的官员。《本草纲目》也说“皮壳甚坚,可为冠,亦屈为杓。”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称:“濒海诸郡,以鲎皮代杓,岁省铜千余斤。”这鲎杓还成了省钱利器了。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过“一片鲎鱼壳,其中生翠波”,说“有南海鲎鱼壳樽一,涩锋齾角,内玄外黄,谓之‘诃陵樽’”,这里的鲎壳还成了一个酒器了。鲎在海里,都是成双结对出现,古人称之为“鲎媚”,意味雌雄相依,不离不弃。《尔雅·翼》记载:“其相负,则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鲎媚。”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言道:“渔者每望其帆取之,持其雄则雌者不去,如持其雌则雄去矣,然失雌亦不能独活,故曰鲎媚。”清朝学者李元在《蠕范》中是这么说的:“鲎,牡小无目,得牝始行,大小皆牡负牝走,虽风涛不解,牝去则牡死,谓之鲎媚。”总之一个意思,就是谁离了谁,那就没活了。你到海里碰到了,必定是一双,难怪也被称为“海底鸳鸯”。《对类》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昔有渔者与妇不和,一日获鲎,叹曰:是物也,人或不如,可乎。归召妇与居,礼之终身。”这也是对鲎的另一种褒扬吧!鲎,最让人惊奇的是血色蔚蓝,《本草纲目》说“其血碧色”,《闽部疏》说“厥血蔚蓝,熟之纯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对鲎血碧色是这么说的:“凡诸血皆赤,惟鲎碧色。碧生于咸,赤生于淡,海之水咸,故色碧。鲎之血与海水同,得咸之气多故也。”说的是因为在海水中生长,所以血色跟海水颜色一样,这有点牵强附会了。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生物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跟氧气结合后就呈现红色。但鲎不一样,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叶虫时代,比恐龙还要早。它的血液中没有铁离子,而是富含铜离子,与氧气结合后就会呈现蓝色,而且当病毒侵袭时,血液会迅速凝固,阻止病毒入侵,这也是它保命的手段之一吧!台湾鲎研究学者陈章波教授,在《鲎的史诗》一书中,总结了鲎的七种生存策略,戏称为“七种忍术”。一是土遁,当环境温度太低或太高时,鲎会钻进泥沙或者爬到水较深处以缓解温度对其的伤害。二是耐毒,可以耐受重金属毒性,蔚蓝血液也可阻碍杀灭病菌入侵。三是巨化,长大后体型较大,一般动物都无法吞食。四是夜视,有十只眼可以感觉可见光及紫外线强弱,能在夜间和混浊水里看清影像。五是铁布衫,头胸、腹甲、剑尾都非常坚硬、厚实,如同铠甲,几乎没有天敌。六是龟息大法,常年生活在泥底,能有效面对极端环境变化。七是广盐术,可以生活在很咸的海水中,也可以在盐分较低的水域生活。这也难怪鲎能生存五亿年,保命法子还是蛮多的。由于生存环境变化以及沿海滩涂开发,原来常见的野生鲎越来越少,已属于濒危物种,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捕杀、销售和携带,大家都要保护这“生物活化石”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5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走近中药独活真的是有风不动,无风自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