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人春天又添湿,如何祛湿,看招
前两篇我们聊了湿的性质与相关表现,这回咱们就来解决问题,看看祛湿都有些什么招? 1 春天为什么湿气重 ▲请按夏、秋、冬、春顺序 每季度顺时针转动90度来参考阅读 图中横线代表地平线 夏天阳气在地面,所以地面热,地里面冷; 秋天地面的阳气部分进到了地里,地里的阴气又部分浮出了地面,所以气候转凉; 冬天地面的阳气几乎都藏入了地里,阴气却基本都显在了地面,所以气候冷; 春天到了,冬天本藏在地里的阳气就要出土,这时顺便就把地里的水气带了出来,所以,立春之后是雨水,春分之后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再下来就是谷雨。 湿人遇此春雨绵绵时,真如屋漏又逢连夜雨,整个人就湿漉漉。 祛湿有什么好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聊开: 2 常用药物 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1.芳香化湿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2.清热燥湿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3.利水渗湿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治寒湿类;如与清热燥湿类配,治湿热类。 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补脾祛湿功效并见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黄芪(可利水)等。 如果是湿痹,还须用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木瓜、蚕砂等。 病机上,湿容易阻遏气机,治法上气行则水行,所以祛湿方中常配行气药,如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化痰功效齐备。行气与祛湿功效并见的常用药物还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黄帝内经》还有“风能胜湿”的观念,所以也常用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荆芥等祛风药来助祛湿。 3 常用食材 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实、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陈皮、荷叶、土茯苓、马齿苋、玉米、高梁、荞麦、大麦、白果、莲子、胡萝卜、芥菜、海带、紫菜等。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下重点介绍几味常用的药食同源汤料,各人可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五指毛桃: 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 荷叶: 性味: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气清。功用: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现代用得最多的是去腻与消脂减肥。 芡实: 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代常用于预防与治疗痛风。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退黄。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功效:益肾补脾、利水解毒。 冬瓜: 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别服。 4 食忌 湿人忌食: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5 中成药 这部分牵涉到对证的辨识,论到方证对应时,请参照上一篇《如果觉得自己湿,看看属于哪一款?》。 寒湿困脾证:可用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湿热蕴脾:可用茵陈五苓丸。 脾虚生湿:可用参苓白术散。 肝胆湿热证:可用龙胆泻肝丸。但此药苦寒,容易伤脾胃,若有脾虚底子,最好与参苓白术散一起吃。 大肠湿热证:可用葛根芩连丸。 膀胱湿热证:可用八正散。 下焦湿热证(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阴痒、黄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可用四妙散。 伤湿证:代表方是羌活胜湿汤,但这个没有中成药,可以藿香正气丸代。 湿痹证:代表方是薏苡仁汤,但这个也没有中成药。治疗久痹的独活寄生丸功效接近。 湿热浸淫肌肤证:现有中成药中较接近的是四妙丸。肌肤的病,其实用外洗方效果更好,医院都会有自己的院内制剂。 6 其它祛湿方式 艾灸 常用穴位:神阙(肚脐)。可补脾祛湿,较适合寒湿类。 拔罐 有一定的去湿作用,其去外湿的作用优于去内湿。因为经常拔罐也容易导致体内气的走泄外散,所以,最好掌握好一个度,不主张太常拔。 汗蒸 汗蒸可以去湿气吗?在中医的祛湿法中,汗法其实算不上常用法。 干蒸方式对表湿或许有点用,对内湿的作用就小多了。但经常汗蒸会让人的毛孔经常打开,使体内的阳气容易外散,所以也不主张常做。 湿蒸去湿就不主张了,道理大家想想自会明白。 想跟潘老师学习中医,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斑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3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中药中成药的功效
- 下一篇文章: 佛系祛湿,只会越祛越湿谷雨将至教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