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02第二章解表药上
——最有活力的中医学生社区—— 一级方[☆]考察内容: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级方[☆]考察内容: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方剂学第二章解表药(上)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者均适用。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异,体质有强弱之别。表证属风寒者,当辛温解表,属风热者,当辛凉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者,当辅以补益之法,以扶正祛邪。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 a.多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b.汤剂一般宜温服,服后避风寒,并增衣被,或啜热粥以助取汗,遍身微汗为佳。 c.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表邪未解,又见里证,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当表里双解。外邪已入里,不宜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49]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 *佐使:杏仁—利肺平喘; 炙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桂枝,+苏子、半夏→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苍术、薏苡仁→祛风除湿; *兼里热之烦躁、口干→+石膏、黄芩→清泻郁热。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三拗汤→-桂+姜→{宣肺解表}[外感风寒,肺气不宣]。 *华盖散→-桂+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素体痰多+外感风寒]。 *麻桂相须[开腠理;畅营卫]; *麻杏相使[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 *表[意味着有表的症状,如恶寒,脉浮等;解表药;解表的功效]+寒[寒的症状:恶寒,无汗,脉紧等]; *辨证思路是为了帮助理解方剂本质,一般通过病机、证候、病因亦或是药物来说明其特别之处,理解了此处,就再也不会与其他方混淆了[换句话说,此部分内容想要论述的是该方要解决的问题],后面用败毒散为例,阐述辩证思路的运用。 麻:桂=3:2,“轻可去实”,属于轻剂。 *相须→AB功效相似,相互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A为主,B为辅,B提高A功效。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6/49;.49/55;.4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桂枝—解肌发表。 *臣:芍药—益阴敛营。 *佐使:生姜、大枣—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 炙甘草—调和药性,益营实卫。 *恶风寒较甚者→+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 *体质素虚者→+黄芪→益气,扶正祛邪; *兼见咳喘者→+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本方发汗之力居解表方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五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水气凌心→奔豚]。 *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六两]→{温脾和中,缓急止痛}[土虚木乘→腹痛]。 *散中有收汗不伤正;且助阳药与益阴药同用,阴阳兼顾,营卫并调。 表虚+风[恶风]+汗。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芍药→[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止血]。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99;.51;.5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水煎服,先煮麻黄。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晰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佐使: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芍药—酸甘化阴,敛肺止咳,和营养血;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若外寒较轻者→-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生石膏、黄芩→清郁热; *兼喉中痰鸣→+杏仁、射干、款冬花→化痰降气平喘; *若鼻塞,清涕多→+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 *兼水肿者→+茯苓、猪苓→利水消肿。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麻桂相须;散[麻桂]中有收[芍药+五味子];温化与敛肺相伍,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表寒+内饮。 方含麻黄汤[去杏]。 *小青龙→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 *大青龙→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 *芍药: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半夏[YD][天南星科]: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大青龙汤☆《伤寒论》 [此考点大纲没有]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49;.55]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a.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b.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臣:桂枝—解肌发汗; 石膏—清里热、透郁热。 *佐使:杏仁—宣降肺气; 生姜、大枣—和脾胃,调营卫,助解表,益汗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寒温并用,表里同治。 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1;.49;.55;.] *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羌活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水煎服。原方提出“若汗急,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君:羌活—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臣:防风—祛风、胜湿止痛; 苍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佐使: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除湿;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防燥烈伤津; 甘草—调和诸药。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苍术、细辛→减温燥之性; *如肢体关节痛剧者→+独活、威灵仙、姜黄→加强宣痹止痛; *湿重胸满者→-生地,+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 *无口渴微渴者→酌减生地、黄芩; *里热甚而烦渴者→+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应热服,且应啜粥以助药力,以助酿汗祛邪; *若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即可。 *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合用,以升散诸药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分经论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 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 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 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 邪在少阳、厥阴者,治以川芎。 表+湿+里热。 *细辛[少阴][XD]: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通关开窍醒神。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同:九味羌活汤和大青龙汤均为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剂。 *异: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兼里热;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兼里热。 香苏散☆[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主治四时瘟疫,伤寒。 苏叶香附陈皮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两钱,入盐点服。现代作汤剂,水煎服。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君: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 *臣:香附—行气开郁,借苏叶之升散,能上行外达以祛邪。 *佐使:陈皮—理气燥湿,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暢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风寒表证较重→+葱白、生姜、荆芥→发汗解表。 *气郁较甚→+柴胡、厚朴、大腹皮→行气解郁。 *湿浊较重→+广藿香、厚朴、半夏→化湿运脾。 *咳嗽有痰→+苏子、桔梗、半夏→降气化痰止咳。 *解表理气并行。 加味香苏散☆[删]《医学心悟》 加味香苏草陈皮,荆防艽蔓芎姜齐;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气滞松。 [.55] *《局方》卷2:四时瘟疫,伤寒[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苏叶香附陈皮甘草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 →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四时感冒。 *[香苏散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表风寒+气滞[在胸有痞闷]。 *表寒重头身痛甚加气滞。 *香苏散+荆、防、艽、蔓、芎、[生]姜。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yf/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308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三分钟了解艾灸错过将是你的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