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86天方剂学24第十七章祛湿剂下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湿剂(下)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60;.44]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上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a.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b.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c.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君:泽泻—利水渗湿; *臣: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使: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 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 *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病”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若水肿兼有表证→合用越婢汤; *水湿壅盛者→合用五皮散; *泄泻偏于热者→-桂枝,+车前子、木通→利水清热。 *本方后注“多饮暖水,汗出愈”,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 *如法投之,可使内停水湿从小便而去,肌表之邪由皮毛而解。 *主以淡渗,辅以温通,兼以健脾,淡渗以利水湿,温通以助气化,健脾以运湿布津; *表里同治而侧重于治里,邪正兼顾而着眼于祛邪。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气虚]自汗;安胎。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水湿+膀胱气化不利。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水煎服,阿胶烊化。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水热互结伤阴证。 *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君:猪苓—专以淡渗利水,方中诸利水药中“性之最利者”; *臣: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使:滑石—清热利水; 阿胶—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并止淋证出血。 *用治热淋→+栀子、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用治血淋、尿血→+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 *本方之功重在渗利,养阴清热力轻,若热甚或阴伤著者不宜使用。 *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水+热+阴不足[与五苓散明显不同,猪苓汤能清热,滋阴,故而有热,有阴不足等对应症状]。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 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加生姜4片,大枣1枚,水煎服。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君:防己—祛风胜湿止痛; 黄芪—益气补虚固表,利水,二者祛风除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敛邪; *臣:白术—健脾祛湿,助防己祛湿,助黄芪益气固表; *佐使:生姜—助防己祛风湿; 大枣—助芪、术补脾气;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兼喘者→+麻黄→宣肺平喘; *腹痛肝胃不和者→+芍药→柔肝理脾; *冲气上逆者→+桂枝→平冲降逆; *下有陈寒者→+细辛→温经散寒。 *服本方后,患者可能出现“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之感,此乃卫阳振奋,风湿欲解,湿邪下行之兆; *“以被绕腰”,意在保暖以助汗出。 *祛风除湿与益气固表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 表虚+脾气虚+风。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齐;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水停气滞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气行则水行。 水湿+脾气虚+气滞[皮水]。 第四节温化寒湿剂 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膶惕保安康。 [.;.;.43]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水煎服。 →温阳利水。 →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证。 a.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b.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君: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利水渗湿; *佐:白芍—a.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 b.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c.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d.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兼和胃降逆止呕。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敛肺止咳; *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芍药,+干姜→助温里散寒; *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吴茱萸、半夏→助温胃止呕。 *湿热内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忌用。 *辛热药为主,配苦燥渗利之品,少佐酸柔收敛之物,泻中有补,标本兼顾。 脾肾阳虚[肾阳为主]+水。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4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水煎服。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君:茯苓—健脾利湿,消已聚之饮,杜生痰之源; *臣:桂枝—温阳化饮[化气,平冲降逆]; *佐使: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 炙甘草—益气补脾,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合白术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苓桂合用→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咳嗽痰多者→+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枳实、生姜→消痰散水。 *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四字,即服本方后,小便增多,此为饮从小便而去之兆,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脾阳虚+湿。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51;.;.48/54;.;.99] *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剂,如实脾散、复元丹是也。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君:附子—温补肾阳;干姜—温运脾阳; *臣:茯苓、白术健脾和中,渗湿利水; *佐使:木瓜—除湿醒脾和中; 厚朴、木香、大腹子—行气导滞,化湿行水; 草果—温中燥湿;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调和药性。 *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黄芪→补气以助行水; *小便不利,水肿甚者→+猪苓、泽泻→增利水消肿之功; *大便秘结者→+牵牛子→通利二便。 *若属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 *寓行气于温利之中,令气行则湿化。 脾肾阳虚[脾阳为主]+水。 生姜,干姜同用。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第五节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 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泻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石菖蒲用意→温肠胃→“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肾阳不足+湿+清浊。 *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痹→治疗膏淋之要药。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第六节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在阳有奇功。 [.;.]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蔓荆子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 →风湿犯表之痹证。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本方用药辛散温燥,但量轻力缓,取其轻而扬之之法,使其微发其汗,则风湿自除。 风+湿+痛。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芍地肉桂苓;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51;.46;.;.] *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 芍药干地黄。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以去邪蠲痹为主,辅以补益肝肾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风湿+痹+肝肾虚+气血虚。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降压]。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yf/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也有保质期,保存不当也会变质
- 下一篇文章: 腰椎间盘突出不能治最实用的方法都在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