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只能治慢病吗五种ldquo救命
曾教授:别再讲啥“中西医结合”了, 都是骗人的话! 医院院长刘清泉: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 刘清泉院长: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 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 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 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刘清泉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 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 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附:五种中医急诊“救命方” 1.大出血:大剂量人参固摄 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见。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妇产科大出血等。通常情况下,人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就会出现休克,最终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导致各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衰竭,严重时会威胁生命。休克综合征归属于中医“脱证”或“厥逆”的范畴,治疗应回阳或救逆。对失血性休克,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常用大剂量人参煎汤顿服来益气摄血固脱,然后加黄芪、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等。目前,遇到休克患者时,中医急诊会采取将这类人参合剂制成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输入患者体内,可迅速起到稳定血压和改善休克状态的作用,对各种休克均有效。2.高热:四季方辨证施治 当人体感受风寒、风热,出现发热,腋下温度超过39℃时,称为高热症;超过41℃为超高热症,持续高热对身体损害非常大。中医认为,引起高热的原因非常多,中医在治疗外感高热急症上,疗效很显著。中医认为,自然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比如,春季常为风热表证,邪从上受,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发病;夏季常为暑热表证或湿热表证,为阳热之邪或湿邪;秋季常为燥热表证或凉燥表证,燥易伤肺,燥邪与寒气结合而发病;冬季常为风寒表证,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因此,外感热病需要根据四季不同邪气的特点,针对性地开方用药。中医探索出的治疗季节性流行病的“四季感冒方”,因时制宜、辨证施治,在治疗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外感高热症方面有一定优势。需要提醒的是,外感高热患者需及时治疗,若有延误,或邪盛体弱,邪气入里,易发其他病症。另外,中医在治疗高热伴厥脱(现代医学的“脓毒症”)的危重症上,也很有特色。脓毒症指由各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大量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尽管采取了抗感染、积极复苏、器官支持等手段,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提高了化险为夷的几率。脓毒症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中医治疗脓毒症时有四证四法:针对毒热内盛,采取清热解毒;针对毒损脉络,采取活血化瘀;针对急性虚症,采取扶正固本;针对腹气不通,采取通腹攻下。另外,血必净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和参附注射液都是救治脓毒症的常用中药。推拿退烧法(可自学急用)3.心衰:泻肺利水缓解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70~80岁的老年人群中,心衰发病率高达10%~20%。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因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所导致。此时,机体处于血虚或血瘀状态,临床表现多为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气虚、血瘀、水饮内停(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临床以“泻肺利水”为治疗原则,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来缓解。同时,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加减辨证治疗心衰急性发作患者。比如,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血瘀水停者加赤芍、水红花子等。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此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疗效不错。4.呼吸困难:化痰湿补肺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被称为不动声色的“杀手”。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和气短,或呼吸困难,且反复、急性发作,久而久之将演变成肺心病,最后可能累及全身各系统。中医治疗慢阻肺的优势在于更重视“治本”,通过对肺、脾、肾功能的调补,提高患者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尽可能减少急性期的发作次数。中医认为,肺、脾、肾功能之失常,是气化功能的不足,是痰饮留伏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发病的根本所在。常用药物有苍术、麻黄、莱菔子、苦桔梗、丹参等,这些中药有运化痰湿、升清降浊的功效。在慢阻肺的缓解期治疗过程中,中医临床采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土指脾,金指肺,“培土生金”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这样做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等不适,降低急性发作次数。患者急性发作时,以止嗽化痰定喘丸、养阴清肺丸及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菌感染;三伏及三九天,辅以温阳化痰止咳贴穴位贴敷,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5.痛症昏迷:针灸醒脑开窍 对于扭伤等伤筋类疼痛,胆绞痛、肾绞痛、心绞痛等疼痛,以及癌症晚期的癌痛,中医急诊采取针灸进行辅助治疗。相比单纯使用止痛药,针灸止痛的效果更立竿见影,也可降低患者对止痛类药物的依赖性。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的昏迷,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临床急救昏迷,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医急诊的针灸治疗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可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通过针刺人中、少冲,同时配合百会、合谷、内关、十宣等穴位,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另外,心脏骤停通过抢救心跳复苏后,所出现的“复苏后综合征”(虽然自主血压恢复,但仍有数小时的昏迷,并常伴有数天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亦可采取针灸、中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国医大师石学敏教你醒脑开窍的自我保健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yf/8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铁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