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ldquo出家rdquo的意
“出家”这种形制何时出现于道教,目前已经难以考证,正如陈耀庭先生所说:道教的出家制度主要是道教修道生活的必然结果,除了教义要求淡泊清静之外,因为住山清修,餐风宿露的条件也不适合养家。 唐代朱法满尊师《要修科仪戒律钞》说:“出家之人,与俗既别,置观立舍,并不得与俗人及家口家住。”可见至迟在唐代,道教出家已经形成完整的规制。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把“出家”理解为离开家庭,进入道门,这就不免大大简化了出家的意涵。《元始洞真决疑经》在开示“出家之相”时,将之分为两种,一者为恩爱之家,即世俗的亲眷家庭,二者为诸有之家,指对世俗世界的各种眷恋执著与妄想。 《太上出家因缘经》则更进一步指出以上两点仅为出家的第一层意,此后还有入道(精进修行,炼质成真)、舍凡(舍离凡境,超脱入圣)两层深意。 实际上,不仅经教上是如此教导,过去的祖师大德也以切实的行履为后人做出了见证,并丰富了“出家”的内涵。这里不妨以资料较为详实的全真道为例,来具体展示修道者是如何“出家入道”的。 一、出家与云游全真道从一开始立教,就将出家作为基本制度确立起来。重阳初到海上,度化丹阳,曾经锁庵百日而出神入梦,多方警化,又分梨芋等与丹阳,最终使他“渐悟真理,遂舍妻子,受簪冠”。 其时,有名谭玉者因为痼疾不愈来求见,祖师为之疗疾,一夜而愈。“玉遂黜其妻而从之,师名以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出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断绝亲眷的恩爱牵缠,是以当祖师羽化后,孙仙姑到祖庭祭拜,并想跟随庐墓的丹阳修道,为其所拒绝,认为“而今非妇亦非夫”,并有词云: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ls/14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用植物短毛独活
- 下一篇文章: 重用苦参可以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湿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