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30.html
在现代临床中,很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都含有一种名叫“川芎嗪”的成分,川芎嗪在微血管扩张、血粘度降低、调节血小板功能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不过,川芎这味中药,不仅仅含有川芎嗪,还含有阿魏酸钠、川芎内脂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川芎这味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拥有着极其强大的临床用途,比如速效救心丸、通脉颗粒、血府逐瘀丸、脑安滴丸等中成药,都有川芎的身影。川芎这味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过记载,对于川芎的临床作用,《神农本草经》主要将它分为了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主中风入脑头痛”,主要体现川芎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方面的作用;第二类是用于治疗“寒痹,筋挛缓急”,主要体现川芎在通经活络、祛风胜湿方面的作用;第三类是用于治疗“金创,妇人血闭无子”,主要体现在川芎在活血行气、缓急止痛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从《神农本草经》的角度,川芎主要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祛风胜湿等临床效用。川芎在古代一直叫芎藭,直到宋代,由于芎藭的大量栽培,涌现出了两大道地产区,一个是关中,一个是蜀川,古代医家们为了区分这两大道地产区的芎藭,便给出自关中的芎藭称之为“京芎”,给出自蜀川的称之为“川芎”。直到元代医学家王好古,他用川芎的名字代替了芎藭,自此之后,川芎之名逐渐家喻户晓,芎藭之名逐渐隐退江湖。但无论是“京芎”,还是“川芎”,都不影响历代医家对川芎这味中药的研究。继《神农本草经》之后,《药性论》中对川芎的作用做了“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的记载,这也为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选用川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将川芎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的是《日华子本草》,其中一句“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就相当“拉风”。随后对于川芎的功效和主治更是做了详细论述,认为川芎还能“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疗结宿血,养新血,长肉”、“排脓、消瘀血”,不仅如此,临床应用中,还可用于治疗“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等多种疾病。怪不得,后世医家给川芎这味中药的来历,还编了一个孙思邈在青城亲眼所见“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的故事,因为川芎这味中药的临床妙用实在太过强大,不服不行。川芎这味中药,既能单独使用,也能配伍使用,不过配伍使用的功效更为强大。尤其是川芎在止痛方面,堪称是无所不能,只要配伍合理,指哪儿打哪儿。川芎与柴胡、白芍药、香附配伍,可用于治疗肝郁胁痛;川芎与桃仁、红花、当归配伍,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痛经;川芎与桃仁、红花、炮姜配伍,可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川芎与乳香、没药、三七配伍,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川芎与白芷、细辛、荆芥配伍,可用于治疗风寒头痛;川芎与羌活、防风、藁本配伍,可用于治疗风湿头痛;川芎与菊花、石膏、僵蚕配伍,可用于治疗风热头痛;川芎与天麻配伍,可用于治疗血瘀头痛;川芎与熟地黄、当归、芍药配伍,可用于治疗血虚头痛;川芎与独活、秦艽、防风配伍,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也就是说,无论是“不通则痛”,还是“不荣则痛”,有川芎,不疼痛。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ls/1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