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孙思邈留下止痛方两味药
今天我们来讲一张治牙的小方子,我身边的朋友里有不少是干口腔诊所的,没事儿的时候我们这些人还会在一起聚聚。 记得有一回,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他有一个患者,50多岁了,牙总疼,疼了,他就拔牙,但是拔牙之后还疼,于是再拔牙,就这样该患者一连拔了好多颗牙。 到最后,我这个朋友都有些看不下去了,说这么干不行,得想别的办法,实在不行可以用中药。谁知道患者一听要服中药,立刻摇头,说怕把自己的肝喝坏了。 所以,朋友就问我有没有啥中医外治的办法可以缓解牙痛。一听到这个,我猛然想起了什么,问:患者的牙是不是有所动摇? 答案是,确实是齿根动摇。我一听,告诉他一个办法: 准备中药生地黄和独活,放在一升白酒里头泡,泡一宿,第二天不用喝,而是把药酒含在嘴里,使之充分接触患处,每天数次,每次至少含20分钟左右,几天下来牙痛就能好。 我这个朋友一听,觉得不错,回去之后他就用了。 结果怎么样呢?患者尝试以后,第二天下午就觉得牙痛感消失,他大为欣喜,说:早知如此,当初我还拔牙干啥? 其实,这个小方子也是我跟老师学的,那时我和他在农村一起工作,常常见到老师用此方治牙疼,虽然不见得完全去根儿,但是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有效率很高。 后来,我钻研中医古今验方和验案,了解到这个办法最初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它是药王孙思邈留下的方子。 孙思邈,唐代的医学家,去世迄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它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原文里这样写道:“治齿根动痛方,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以酒一升渍一宿,以含之”。 这个方子里到底有啥学问呢? 其中这个生地是常用中药材,它可以清热凉血,养阴润燥。牙疼了,往往责之上火,火尽管有实火和虚火之别,但总归是有热邪。生地能入血分,凉血热,故而有利于止痛。 独活也是常用中药材,它除了散寒解表之外,还可以止痛,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它确实有镇痛作用。 它和生地不同,生地是通过清热凉血的方式来缓解齿痛,独活呢,能升散,可以把火热之邪散出去,它和生地搭配,一清一散,效果就明显了。 所以说,这两味药配合,借助酒势,药性直达病所,清热、镇痛、通络,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孙思邈在记载这个方子的时候,强调了“齿根动痛”这四个字,这就给此方的适应症做了概括。一般来说,肾阴虚所致的牙痛,常常伴随“齿根动痛”现象,这样的患者多为中年、中老年或者老年。 中医讲,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肾阴亏虚,就容易有虚火。肾精不养齿根,则牙齿松动;虚火上炎,则牙齿疼痛,牙龈红肿。这类人往往还伴随有舌红少苔、脉细数、舌苔薄黄、腰膝酸软、耳鸣多梦等现象。 有的人牙疼在劳累或者午后明显,这样的人可能更适合用生地和独活来止痛。因为生地和独活都入肾经,而且生地可以滋肾阴,清虚热。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看,一般的阳明经风火牙疼也可以用。 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外治方法只能用于一时,你指望它彻底解决问题,那基本不可能。比如说这个肾阴虚所致的齿根动摇和齿痛,就应从滋补肾阴的角度入手,方用六味地黄丸和骨碎补。阳明经胃火牙痛,就得从清胃火的角度入手,方用清胃散加减。总之,内服方药,似乎更能较为彻底地解决问题。生地配独活泡酒来含漱的办法,只可以救急,较好地改善症状。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这类中医的小办法,我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中医世界里的一颗颗珍珠,等待我们去为它们擦拭灰尘,以重见天日。在这方面,我愿意做一个清洁工,把这些宝贝收拾好,然后带到你的面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ry/16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3款补肾生精疏肝理气的典范的中成药
- 下一篇文章: 2020124产地中药材价格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