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4.html
提到重阳,常常让人想起唐代王维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来来看一段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古代重阳,常常又称“茱萸节”、“茱萸会”。一般三种用法: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吴茱萸做中药非常普遍,用吴茱萸可以制作四种吴茱萸丸,从它们的功效,也可以侧面看出为什么古代插茱萸的原因。一、吴茱萸丸来源:《全生指迷方》组成:吴茱萸(炒)30克,橘皮(洗)60克附子(炮,去皮、脐)。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白饮送下20丸。功效: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二、吴茱萸丸来源:《奇效良方》功效: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三、吴茱萸丸来源:《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功效:主治因食热及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组成: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泽泻3分,白术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两,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四、吴茱萸丸来源:《兰室秘藏》功效: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组成:木香,青皮各0.6克,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1.2克,当归身,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人参,橘皮,升麻,黄耆各2.4克,半夏3克,草豆蔻仁,吴茱萸各3.6克,麦芽面4.5克。我们不难看出,吴茱萸制丸,主要治疗作用有,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形色憔悴,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膈上,噎塞。重阳属于秋天,节气已至寒露、霜降前后,天气转凉。但是人的饮食惯性,依旧如夏天一般冷饮冷食,所以,胃容易寒,导致虚寒呕哕。而形色憔悴、上气胸满,膈上,噎塞,这些主要是缺少运动和休息所导致,所以,重阳这一天,插着吴茱萸,再去登高山,对这些症状就有药到病除的功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重阳”要插茱萸、去登高了。

(以上图文搜集于网络,笔者编辑整理,感谢原创作者)

往期推荐

中医药在两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现

转载“中国治疗非典和新冠的成功,证明中华文化是真理”

寻真医药

对三阴三阳诊疗体系的一些思考提炼《傷寒雜病论》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养生歌

高正伟医师工作日程及智慧药房简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