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一张治湿症的好方,疗效显著起沉疴
湿邪为病,多种多样。三仁汤是治湿证的良剂,疗效显著多起沉疴,变通应用有奇效!一起学习。贾亚夫治湿经验浅谈 行唐县老中医贾亚夫,行医四十余年,长于内科杂证,尤其对湿证之治疗,效果显著,多起沉疴,备受病家拥戴。笔者曾随之实习,整理其治疗湿证经验如下。 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有“雨淫腹疾”的记载。《内经·素问》阐述了湿邪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和发病症状,及气侯环境对湿邪致病的影响。《金匮要略》对湿证之成因治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清代医家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对湿邪重、浊、粘、滞之特性,有所认识,尤其对湿热病变之证治,阐述备详,可资遵循。 —1— 疗时病重湿邪 时病多生于“非其时而有其气。”但因于湿或挟湿为病者尤为多见。四时温病,虽各有特点,但病邪性质,不外“温热”“湿热”两大类型。病邪的变化,则以“湿温”最为复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结合,且难速解。故叶天士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指出湿温之治重在祛湿。 临床所见,湿邪先祛,热邪易清,病可速已,实则是祛其蒙蔽,热邪有外达之路,此即为阳气得通矣。故治湿热当用叶氏清化湿热之三仁汤。 三仁汤轻开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虽重在中焦,亦顾及上下两焦,使三焦氤氲弥漫之湿,分消宣化,从膀胱而去。本病临床辨证当分湿、热之轻重,湿重于热者偏重于化,本方加藿香、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祛浊之品。热重于湿者,本方与《温热经纬》之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化裁应用。 湿热病,虽多发于夏秋之令,但四时均可有之。如春温一证,为感受春季温热而致之时令热病,以里热症侯及易伤阴液为主要特征。但脾虚湿盛,兼见湿热症者,临床并不少见。 如症见:高热,午后热甚,头重身酸疼,渴不欲饮,汗出溲赤,胸闷脘痞,呕恶不饥,便秘或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濡数。 治宜清解里热,祛湿保津,方选银翘散,三仁汤化裁。 药用:银花、连翘、薏苡仁、牛蒡子、白蔻仁、半夏、厚朴、滑石、竹叶、通草、黄芩、栀子、芦根。 面赤气粗,心烦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保津;阴伤者加鲜芦根、沙参、寸冬之类补而不滞之品;热结阳明者加大黄,芒硝以通滞泄热;热甚发痉者加羚羊角、双勾藤、菊花。 感冒一证,病程一般三至七天,若挟湿邪则缠绵难愈,病程长达数十日者,不为罕见。其症多以肢节酸困重疼,头重如裹为主,可见身热不扬,恶寒,咳声重浊,痰白而粘,或湿蕴于中而胸闷脘痞,呕恶纳呆,便溏,苔薄白,脉濡。治当疏表化湿。用《局方》之羌活胜湿汤化裁。 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防己、秦艽、灵仙、藿香、佩兰等;湿浊蕴脾证重者,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 夏秋暑湿当令,多生痢疾,《病机沙篆》谓痢疾之病因为“湿热郁蒸因于天,生冷停滞由于人。”此病应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原则。 凡症见:恶寒发热,头项重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或寸脉沉,苔薄白。 此风寒暑湿杂感之证,急予人参败毒散去柴胡、独活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表里双解之剂,可免其暑湿风寒入里化热,与生冷停滞相合交阻阳明而致痢疾。吴塘言此方“不治痢而治痢之源”实为卓见。 —2— 祛湿邪健脾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阐明了湿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脾胃者,后天之本,主化主纳,贵在健通和畅,倘遭湿邪滞腻,非但饮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在湿邪继发于它病之后,应补难补,应下难下,药饵难达病所,须先化湿,湿邪化,脾胃健,生化之源不竭,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湿邪致脾胃病,当分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治法当以燥湿健脾用温燥之药,或清利湿热用清利之品。但从脾从湿着眼,选方莫若三仁汤化裁。 三仁汤虽为治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之轻宣化湿之剂,但方中白蔻仁、厚朴、半夏均为宣化中焦脾胃湿浊而利气机,健脾和胃之品;薏苡仁利湿而健脾;杏仁开上焦肺气以化湿邪;竹叶清上焦邪热;通草、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使湿热之邪上下分利,中焦得通,脾胃得健之剂。 寒湿困脾证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口中粘腻,头重身倦,便溏或泄泻,甚则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肢体浮肿,肤色晦暗发黄,小便少,苔白腻。脉濡缓。用三仁汤去通草、竹叶、滑石清利之品,加藿香、佩兰、茯苓、苍术助其化温之力。 因脾虚而湿盛,症见气息短促,心慌神疲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薏苡仁生、炒各半则健脾力胜;寒甚舌暗脉迟者,可加黑附子、肉桂、干姜、麻黄以温阳化湿;阴黄证属寒温困脾者与茵陈术附汤合用。 湿热蕴脾证见肌肤黄如橘色,胁脘作胀,纳呆呕恶,口干苦,或有发热,便秘或溏,溲赤而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法当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类,但苦寒之品,似有伤脾之弊,若用三仁汤加茵陈、黄芩、陈皮、茯苓利湿清热健脾,则湿邪先祛,热自易清,又无伤脾之虞,实为良剂。湿热伤中,脾胃运化失常致泄泻者,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合用,可奏清热利湿之效。 —3— 祛湿邪通经络 湿邪致病,多侵袭体表经络,且易伤脾,脾主四肢肌肉,故多见经络壅阻,肌肉痿废证。 中风证,即脑血管意外,恢复期中多以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为效方,但本方治气血虚弱者尚可。若舌苔厚腻,胸闷脘痞,偏废不复,证属湿邪壅阻经络者亦不少见。苔愈厚腻病情愈重。用三仁汤随证化裁,加豨莶草、地龙、全蝎、马前子散等祛湿通络,祛风解痉之品。往往舌苔净,胸痞消。多可痊愈。 痿证由湿热浸淫而致者居多。李时珍认为“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用三仁汤去竹叶、杏仁合三妙丸(苍术、黄柏、牛膝)加防己、豨莶草、茯苓、地龙、蜈蚣、蝉蜕共成清热利湿通络之剂。 加服马前子散(作者注:市售山东产马钱子散,每次服半小包日二次)效果尤著。若热重于湿者,去厚朴、半夏、苍术加龙胆草、金钱草,阴伤者加生地、龟板、寸冬;兼瘀血阻滞加桃仁、红花、山甲等。 寒湿凝滞壅阻脉络而致痿者,书多不载,但临床亦有,症见四肢不举,麻木不仁,或麻痛,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药用:杏仁、白蔻、薏苡仁、陈皮、半夏、茯苓、藿香、黑附子、桂枝、南星、白芥子、全蝎、马前子散可获其功。 —4— 祛湿邪以疗疑难 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之训,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指出湿证不可单纯以脉辨证,亦点明了湿之繁杂。 临床应从舌苔,症状,脉象四诊合参,只要舌苔黄腻或白腻,胸闷脘痞不饥,脉濡,均可按湿证治之。 文章本文摘自《河北中医》,年第3期,作者/王秉岳。版权声明:文中内容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一剂名方3味药,把痰湿彻底去除,很多怪病就好了!老中医教绝招:睡前足背拉一拉,活到98,比走一万步更有效喝中药时,一定要远离这五类食物四君子汤:有气无力者的补虚佳品,全家都适用!这俩穴位专治“不通”,每天按一按,排毒护肝胆!黄煌: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立秋过后多喝汤水,不管多忙也要抽时间给家人煮这碗汤厉害的方剂:杂病三味方选录徐文兵:不知魂魄,何谈中医味最全的常用中药显著特性总结黄煌:40多岁女性最艰苦!柴归汤,中年女人的焕容汤中医系列课程学习 潘毅教授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合集(全集完整版)李德新教授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合集(全75集收藏版)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合集(全70集收藏版)邓中甲——《方剂学》讲解合集(全82集收藏版)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解合集(全75集收藏版)张廷模——《中药学》讲解合集(视频+讲义)全79集收藏版(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集(全集完整版)(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部合集(集至集收藏版)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全65集(梁冬对话版)倪海厦人纪、天纪视频课程全套合集倪海厦《伤寒论》视频教材---全集(58集收藏版) 倪海厦《灵枢针灸学》视频教材---全集(78集收藏版) 倪海厦《金匮要略》视频教材全77(完整收藏版) 倪海厦《黄帝内经》视频教材---全集(75集珍贵收藏版)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视频教材---全集(39集收藏版) 倪海厦讲解《天纪易经》---合集(全83集收藏版) 倪海厦地纪日记系列——合集(全八集收藏版) 倪海厦老师高清视频——仲景心法传讲01~05(合集收藏版) 《梁冬对话倪海厦》合集收藏(7集字幕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14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刘寄奴死亡也分你一半,这世间无我,你莫苟
- 下一篇文章: 独活羌活独活擅祛风湿止痹痛入下焦,羌活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