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节约要有心中有谱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25010.html

“张一帖’不知能走到哪一步。”这是见到李梃时,他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张一帖”的第十五代传人,李梃行医已经二十多年。十八岁之后,他就再没长时间地离开过这个他出生的村子,在种着贡菊、芍药和蔬菜的院子里,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看病。年轻时没想过留下来,现在却不愿意出去了。李梃的诊所,也是他的家,在歙县深渡镇的定潭村。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明朝恩科状元的牌坊还心不在焉地矗立在民居的包围间,新安江在村子前淌过。很难说一开始李梃就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个决定,然而多年过去,他的父亲李济仁能评他一句“当年没有看错你”,也让李梃欣慰。李济仁是国家在二零零五年首次评出的三十位“国医大师”之一,他和妻子张舜华同是“张一帖”的第十四代传人。李梃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李济仁近几年以慢性肾炎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张舜华则一直擅长脾胃的调理养和。“张一帖”指一整套“张一帖内科”的理论和实践,擅长治疗在山区人们容易犯发的劳累风寒,兼理气营和,也同样能对付肝病、癫狂、妇科疾病等疑难杂症。而“张一帖”最厉害的,就是一帖“十八罗汉”的末药(粉末状的成药)。“十八罗汉”的方子,相传是明朝时的张家先人张守仁在一位仙人那里得来的,这位仙人被认为是“铁拐李”的化身,那副“仙人拐”至今还留存在李梃的药房里。“十八罗汉”是十八味药的配伍,这些药材单个的都不算难得,就是麦芽、山楂、陈皮、砂仁之类的,然而合在一起被制成末药,据说便有了“一帖见效”的神奇效用。

“十八罗汉”主治劳累风寒,兼理气营。李梃的外祖父张根桂对此根据季节进行了加减。图为“十八罗汉”中的十六味药材

“‘十八罗汉’在现代医学上究竟有什么药效机理,我也不知道。”李梃说,要通过分析其中药理成分来研制新药,目前也还没有可能。日本进口的机器最多可以分析出三味组合在一起的药材发生作用的是哪些成分,然而对于“十八罗汉”就无能为力了。“有个病人,常来我这买末药吃,说是他犯癫痫,一吃‘张一帖’就好,不吃就犯。”个中缘由,李梃自己也说不清。看中医有个说法,“医不三代,不服其药”。尽管从现代医学角度没能检测“十八罗汉”的药理作用,却也无碍“张一帖”得到人们的信任。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用,能卖十五代?事实上,在安徽,像“张一帖”这样延续了数十代的“家族链”并不少见。安徽徽州地区古称新安,在这里崛起的“新安医学”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从北宋至清,新安医家有七百多人,将近一半的医家辑撰有医学著作四百多部,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新安医学伴随着徽商而鼎盛。新安医学有很多派别,多是以家族而分,如“黄予石妇科”“西园喉科”“江村儿科”和“新安曹氏外科”等,两百五十多位记录在案的名医构成五十条“家族链”。而“张一帖”是新安医派里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一家,另一家是向来与新安医学并称“北华佗,南新安”的安徽北部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不同于一般江南医派的温和轻灵,“张一帖”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李梃的外公张根桂还将“十八罗汉”根据四季变换进行了药材的加减,以彰显药效。翻看李梃案头写他父母的一本《国医双馨》,里面就有张根桂“祖传十八罗汉药歌”的手书影像,看得清有“春用桂枝夏火香”“冬季麻黄一并搀”等句。张根桂是个天才,不仅是在医学上,当时的人们也称他为“未出仕的翰林”。张根桂是张家的养子,养父张景余很早就对他倾尽所学。二十多岁时,张根桂就已经医名在外,中年之后更是成为皖南一带最有名的医生,“我外公那时候出诊,都是八人大轿来抬的”。临近的江西、浙江的人们也都会寻来,至把来定潭找张根桂看病叫做“赶定潭”,“定潭向有车头寺,夜半敲门一贴传”,说的也是张根桂的济世。张根桂用药精准,剂大力狠,讲究择时。必要时辅以针灸,往往一剂即起疴回春。而在高明医术之外,张根桂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仁厚的医德,穷苦人来求诊,他常常免费诊病赠药。

桌上成摞为病人们开的处方

当年经学大师吴承仕身患痼疾,在京城遍访名医皆不效,后来回到家乡歙县,经张根桂治疗而愈。吴承仕是章太炎的门生,晚清最年轻的状元,病愈后的他为了感谢张根桂,还专门写了一副对子,现在,这幅对子被刻在李梃家的门上:术著岐黄世世业,心涵雨露家家春。原文是“三世业”和“万家春”,李梃改动了两个字,以更贴合他家的现实。

李梃家客厅的墙上挂着张根桂的照片,在任何有关“张一帖”的报道里,都能看到张根桂英气逼人的脸庞,眼神就像他的用药一样峻猛。张根桂是得了癌症去世的。他抽烟喝酒,一天到晚不吃饭,只吃火锅,他知道自己最终会因为癌症去世,没有人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只不过张根桂不愿意改变。他会说:“反正我没儿子,死了也就死了。”张家长子的夭折,让张根桂心灰意冷。“张一帖”又向来都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张根桂似乎也没抱希望自家的医术能够传下去。当然,这是在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儿之前。当张根桂看到女儿在医学上的用心时,渐渐扭转了心意。不过张根桂终究有担心,怕女儿嫁了人之后,“张一帖”就改了姓,他甚至提出了“要么不嫁,要么招婿”的苛刻规矩。当时李济仁还叫李元善,不过十五六岁,在张家学医,膝下无子的张家二老对这个李姓的聪颖弟子宠爱有加,也是在此时,取“仁术济人”之意,元善改名“济仁”。一九五七年,李济仁与相识了十一年的师妹张舜华成婚。此时张根桂已经作古,二十二岁的张舜华接父亲的班,在定潭开业行医。两年后,他们的长子其成出生,按先前的君子协定,长子随母姓张。李济仁常年在外行医,张舜华一直在定潭,直到一九八零年,她要医院,才决定教李梃医术,好让他留下来。

李梃在他的药房

生在中医世家的李梃,一句家传的口诀都够学上好几年,又往往都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比如“背不离功劳,脚不离木瓜,手不离桂枝姜黄,腰不离川断杜仲”,说的是治疗各部位疾病时分别对应的引经药,如果背痛,就需要一些功劳把药效带到背部。另有一些类似五味入五脏的中医基本学识自然是入门必修,“咸入肾,咸味可以把药效带到肾脏,而过量则伤肾”。当年李济仁因将《本草》和《内经》倒背如流而颇得张根桂的赏识,李梃也时时记得修炼基本功。在他为人切脉的桌子上,就成摞地堆叠着医术,包括他父亲写的《杏轩医案并按》。虽说一家七口都是“张一帖”的传承人,但目前只有李梃一人,在这“张一帖”发源的地方,实际做着与祖辈一样的事。但以后还有没有人能继承李梃的衣钵,不得而知。

“‘张一帖’的兴衰跟我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同步的。”李梃患心肌梗塞已经有五六年,他说话时虽声如洪钟,到句末总有点吃力。他日常自己熬以瓜蒌、薤白为主药的药汤调理。他并不打算接受搭桥手术,并不是他排斥西医,而是“还没有必要”。配合西医的检查,有时确实能让治疗变得简便。李梃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胆结石的病人,吃了化石的药之后,传统的做法是要清洗排泄物找到那些结石,以确定它们都被打下来了。但是现在,去医院做个B超就一目了然,胆囊壁是否平滑都一清二楚,这光靠号脉是号不出来的。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结石排出之后,还要持续服用药物,将生长结石的基质去掉。如果不巩固治疗,就会有很大复发的可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xw/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