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免费领!

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所制订的方剂,它记载于金代李东垣《脾胃论》,这个方子叫升阳益胃汤。

它是由:黄芪60克,人参、半夏、炙甘草各30克,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15克,陈皮12克,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9克,黄连6克,生姜5片,大枣2枚组成。

升阳益胃汤是升阳益胃。它主治脾胃虚弱证,症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恶寒等。

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纽。人体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出现劳倦伤脾、营养不和等症状。如果想要治疗,应采用升阳益胃之法。升阳益胃汤具有升阳益胃的功效,在中医看来,是治疗脾胃虚弱证的常用方剂,人们可以选用升阳益胃汤来进行调养治疗。

升阳益胃汤是由黄芪、人参、半夏、炙甘草、羌活、独活、防风、白芍、陈皮、白术、茯苓、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多味中药按照不同的比例配伍而成。其中,六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可以助阳气,强脾胃,消除因为消化不良而产生的湿痰。同时方中还重用黄芪来补肺气、固卫阳,与具有养血敛阴作用的白芍相配伍,可起到补益阴阳气血,让营卫得到调和的作用。此外,由于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停湿,阴阳气血不足的人抵抗力差,容易被外邪侵入,所以方中又加人了柴

胡、防风、羌活、独活等中药来升阳散风,与利湿的泽泻来配合治疗。而之所以加人少量黄连,是因为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并且能够防止升散太过。本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可以说是一剂发中有收、补中有散、扶正祛邪的良方。在升阳益胃汤的基础上,去除黄连,加人干姜,可为中焦虚寒、肠胃失调者温中去寒。

接下里给大家说一个用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关节疼医案。

关节疼和脾虚之间,能有什么关系?来,我给大家从头说说。

有一个女性,不到50岁。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全身上下关节疼。尤其是在阴天下雨,或者劳累的时候,疼痛更严重,伴随肢体沉重、麻木。

市面上常见的治疗风湿骨病的药,都用了,无效。

刻诊,发现患者舌淡,苔腻,微微发黄,略感口干,脉象沉缓,而且整个人显得特别疲倦、少气、乏力。说平素不爱说话,饭也吃得不多。天凉的时候,必须穿厚衣服,不然后背部就有一大片冰凉之感。大便也比较稀。

医家想了想。这是“中气不足,寒湿内侵,郁久化热”。

于是医家就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加威灵仙。

黄芪30克,人参、制半夏、炙甘草各15克,独活、白芍、防风、羌活各9克,陈皮6克,泽泻、柴胡、茯苓、白术各5克,黄连1.5克,威灵仙9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药5剂之后,周身关节酸痛感大大减轻,饮食增加。但是舌脉没有太大变化。接下来,医家遵原方加入薏苡仁15克,桂枝10克。服用10剂之后,患者诸证悉平,即便在阴天下雨,关节也不觉得酸痛了。

这个患者其实是,脾气亏虚,从这个人少气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脉沉缓、舌苔白腻提示我们的。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营卫之气乏源,所以筋骨失养,同时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因此,寒湿之邪进入筋骨,导致酸痛。寒湿之邪郁久,则容易化热,患者舌苔微微发黄,伴随口干,这都说明她有了热象。至于说怕冷,背部发凉,显然是脾气亏虚、阳卫之气不得升发所致。

寒湿阻滞关节,所以阴天下雨的时候疼痛加剧。劳累令脾气亏虚加重,故而筋骨进一步失养,所以疼痛也随之加剧。

这个时候,一方面,把脾胃之气养好,使之壮大,好能抵御外邪、濡养筋骨。另一方面,祛风除湿散寒,针对这个外邪来治疗。再有,就是是适当地清热。

这个时候,用升阳益胃汤这个配伍很合适。它出自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它的初衷,就是升发脾胃阳气,同时清热除湿色。

人参、黄芪、炙甘草、茯苓、半夏、白术、陈皮、泽泻可以健脾除湿,升阳益气,固护中焦而治本。独活、羌活、防风、柴胡可以祛风除湿。白芍配合甘草则能止痛。加入入的威灵仙,可以增进祛风除湿之效。

后来,原方又加入了桂枝和薏苡仁,增进除湿通络温养经脉之能,终获全效。

这就是中医通过健脾的思路,来应对周身关节痛的。

点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yf/1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