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后,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坟墓东西两边种植着松柏,左右两侧栽种着梧桐。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中间有一对双飞鸟,鸟名叫鸳鸯,它们抬起头来相对鸣叫,每晚都要鸣叫到五更。

苦命人儿焦仲卿和刘兰芝,生不能再做夫妻,死后合葬化鸳鸯。

时至今日,《孔雀东南飞》已经被移除高中语文教材,令人遗憾。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的巅峰之作。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其断腕般的爱情令人泪目。

禽类亦有此闻。

元好问写《摸鱼儿·雁丘词》其实是祭奠双双殉情的大雁。某日词人道逢捕雁,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遂买下大雁的尸体葬于汾水边,号“雁丘”,写下“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名句。

伴侣离去,形单影只何以独活?大雁虽为禽类,却情比石坚,令人叹喟。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情如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与之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许婚。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是女孩。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抱病归家,不久因忧郁过度而去世。

祝英台出嫁那天,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前行。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突然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上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钢琴曲《化蝶》我百听不厌,每次听到那动人的旋律,眼前就会出现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它们相亲相爱,融入多彩而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世上情有千万种,有一种叫生死相随,你以命殉我,我便拿命来还与你。

昨晚,我读到一首南朝民歌《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古今乐录》中说,《华山畿》是南朝宋少帝时的一个曲子名,还叙述了曲词的由来,那是段动人的故事:

当时南徐地方有一名士家子,因事经过华山要去往云阳。他到华山脚下一家客店时见店家的女儿十分美丽,喜欢得不能自持,又不好跟人家直说,结果得了相思病。回家后,在被追问下才告诉母亲实情。母亲就寻到华山脚下,对那少女说出了儿子的病况。少女脱下围裙,嘱咐母亲回家后偷放到他的褥子底下,说这样就可以解去相思。母亲照做后儿子果然病情见好,可是儿子偶然发现了少女的围裙,睹物思人,竟把裙子吞进肚子而撑死。

儿子死前嘱托母亲,下葬前载其棺去华山旁让他再看一眼那少女。当棺车到了少女家门口后,牛竟再不肯拉车离开,用鞭子抽打它都不动。少女知道了情况,平静地说:“稍等一会儿。”

她回房沐浴化妆完毕才出来,悲唱:“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刚唱完,棺木应声而开,少女一跃入棺。任家人怎样叩打,棺木也再无动静,两家只好把二人合葬。世人叹少女的义烈,遂把此坟称为“神女冢”。

与《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结局惊人的一致。烈爱惊人,也悚人。

为了爱情鲁莽冲动,不顾亲情而决然赴死,这样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当下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我们不提倡这样的殉情结局,却一次又一次陷在这些爱而不得的悲剧里感叹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对比当下自由恋爱而婚,离婚率高的现实,有时难免让人疑惑:高科技时代,难道爱情也要不断更新吗?

文/李祥红,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愿你喜欢读我的文章

提问:你对古时生死相随的爱情和当今变化太快的爱情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huoa.com/dhyf/15945.html